就新一代储能材料及相关装备制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潘复生院士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卫院士等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相关的战略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潘复生在与干勇院士、李卫院士等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的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支持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战略眼光。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文件和政策中有不少内容并没有真正厘清什么是新型储能技术、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重点,有不少内容把传统储能产业的改进作为新型储能产业。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加大战略研究力度,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只有做到科学分类,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围,才能出台科学的产业正确导向。
其二,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新一代前沿性储能材料领域,我国在国际上有显著的技术基础和优势。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世界上最大的镁电池研究团队和镁固态储氢团队,开发的多种镁离子电池和镁储氢材料其主要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在钠电池的发展中成绩显著,多款钠电池的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镁固态储氢工程化也正在积极推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在稀土固态储氢方面已开始规模产业应用。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国研公司、重庆大学、中国汽车研究院等在新一代储能装备与检测技术等方面也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我国有能力整合全国和全球的力量开展工作,但目前国家在真正的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上支持力度很小,建议有关部门在强化对抽水蓄电等传统储能技术改进和推广的同时,加大整合力度,发挥制度优势,突出我国以镁为代表的战略资源优势,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
其三,尽快规划建立全国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研发平台是人才聚集和产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先进完整的研究平台,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全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研究尽管已成为热点,但研究平台呈现小而散的特点,目前是世界级高水平平台建设的重大机会。我国有制度优势,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兵团科研攻关能力,完全可能在3-5年内在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领域建成世界级研究平台,聚集一批世界级人才开展工作,开发一批国家急需的新能源储运材料与装备技术。重庆在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领域建有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个相关的国家实验室,有好的技术优势和工作基础,建议整合重庆等有关省市的基础,高层策划,全方位布局,尽快启动筹建国家实验室。
其四,加快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鼓励第三方研发、试验、检测检验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划建立一流的碳排放检测平台;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构建面向全行业的研发、试验、认证、检测、计量等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