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分散式风电已卷土重来,行动在即

相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集中式风电开发,分布式风电是指不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力为目的,所产生的电力就近接入配电网,就近利用的风电开发形式。今年以来,分散式风电发展呈不断上升趋势,被业内人士视为“下一个希望的田野”。

从政策上来看,今年3月和4月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和《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指出要“优先发展分散式风电”、“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同时,鼓励开展分散式风电电力市场化交易试点。”5月,国家能源局又在《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提出,分散式风电项目可不参与竞争性配置,逐步纳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范围。几个政策的连续印发,也可以看出分散式风电的受重视程度。

从装机情况来看,参照分布式光伏、天然气装机规模发展规律,预计到2020年,中国分散式风电装机将达到20GW,每年新增分散式风电装机规模增速为100%以上,2018-2020年分散式风电新增装机规模依次为3GW、5GW、10GW。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地域分布来看,风电投资已经从集中式开发为主的“三北”地区,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2011年分散式风电示范项目建设启动。截至2017年17个示范项目中已有15个项目并网发电。项目中绝大部分弃风率低于5%,而且位于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项目利用小时数较高,资本回报率提升调动风场建设积极性。在2017年底,全国首个分布式风电项目在江苏江阴投运,所发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打破了内陆城市人口集中区域不可开发风电的传统认知。据统计,目前江苏省分散式风电已核准2.6万千瓦,并网规模达1.1万千瓦,这个数字未来还将持续增加。目前,河南、河北、内蒙古纷纷启动分散式风电布局,预计未来在中东部和南方区域更多省份也将启动分散式风电开发。

不管是政策,装机,还是地域,我们都可以看到,分散式风电在政策的支持下,市场的驱动下,正以追风破浪之势发展,其优势明显可见。

解决集中电站并网难题

分散式风电可以就近消纳电力,目的是解决弃风限电难题,为新能源就近消纳开辟新路径,成为风电行业二次成长的新驱动力。在市场化交易的正向政策激励下,分散式风电装机将从前期试点项目走向规模化、商业化推广。

分散式风电具有高收益性

以四类资源区10MW风电项目为例,理论测算显示,2500小时的利用小时数,项目净资产收益率ROE31.14%,静态投资回收周期6.77年,项目资本金收益率高达31%,项目资本金净现值3379.45万元,具有优质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价值。

弃光率低、收益高,破除了风电发展以来的弃光问题。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发展分散式风电所需要的政策环境、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国要发展好分散式风电,还必须解决政策细化不足、各地政府态度不一、融资和商业模式有待丰富等难题。

政策要不断细化

相比于分布式光伏的迅速推广,分散式风电因其风机设备体积大而增大了难度,无论是征地、安装还是环评,程序仍较为复杂。因此,大力推广最好在政策制定后再逐步执行。同时,分散式风电虽然向中东部转移,但各地的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政府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出台细则,避免执行中出现产业链断裂的窘境。

商业模式有待创新

在所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中,有了一定的造血能力,行业才能持续发展。对于分散式风电而言,回收时间是在盈利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最需被关注的问题。而小型风电并网系统的回收期较长,在行业优惠政策和补贴不断调整过程中,企业的生存也要接受到很大挑战。

对安全性要求较高

和集中式风电选址相比,分布式风电一般地处人口密集区域,对安全性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一旦有倒塔、叶片甩落等恶性事故发生,将会对分布式风电甚至整个风电行业造成严重打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目前,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高成本制约变为现有的体制机制不能适合新生事物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行业共同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在完善制度上下工夫。对于分散式风电,其与需求侧紧密结合,是一种真正符合风能资源禀赋的开发模式。未来,分散式风电将大有可为,关键是业界要去行动、去实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分散式风电已卷土重来,行动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