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远景张雷:风电行业呼唤伽利略精神,开发商技术转型带动产业发展

在“平价”潮流之下、“竞价”时代前夜,风电产业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今年以来,风电整机招投标报价已下降了近1000元/千瓦,最低单位千瓦报价甚至跌破3000元大关。是继续以降低机组价格谋求“平价”,还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发电效益实现“平价”?整个产业链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

拼价格还是拼电量?发力方向要找准

预料之中,意料之外。“平价”之前,“竞价”政策先行来到。

“竞价”在迅速拉低电价的同时,也将把成本压力传递给整机商。 在风电整机全行业利润率进一步压缩时,一些整机厂家为了争夺市场报出惊人的低价。“不求利润,但求定单”成为一些整机商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然而,当这种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很可能给全行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对此,远景集团创始人兼CEO张雷提醒,行业应高度警惕在应对“竞价”挑战的发力方向上出现偏差。

选对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张雷认为,中国风电行业不应继续使用蛮力迎接“平价”时代,而应该用智力和巧力破解问题,应对“竞价”挑战。

所谓“蛮力”,就是一味压低风机成本,把价格压力通过产业链传导下去,这是非理性、不可持续的做法;所谓“智力”和“巧力”,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更完美的整体方案、更优化的控制策略实现风机发电量的提升。

在张雷看来,风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必须跳出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逻辑。

比如,传统的火电在价格构成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燃料的煤炭价格,因此,降低火电成本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降低煤炭的采购价格。与之相对比,可再生能源的本质是技术,资源成本为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逻辑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压低采购成本。

“不应停留在采购机组降低100元或者200元的惯性思维上, 应运用更系统的方法,思考和探寻风电度电成本下降的根本路径。风机发电量每提高1%,就相当于单位千瓦造价降低了150元。可再生能源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发电量,从而降低度电成本。” 张雷告诉记者。

建立技术引领的投资开发模式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由于传统化石能源降价逻辑的巨大惯性,性能相对好的风机由于售价较高往往难以胜出,而性能相对差的机组由于初始售价较低却频频中标。长此以往,会造成整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不仅不利于培育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对于风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风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但风速高、建设条件好的风资源区却是有限的。有限的优质风资源区应该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只有配备发电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风机才能实现。风电行业讲究‘出生决定一切’,一旦采用性能较差的机组,想要在‘后天’弥补非常困难,风资源的浪费也变得不可避免。”业内人士说。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为1.64亿千瓦,发电量却仅为3057亿千瓦时,而美国风电累计装机为8907万千瓦,发电量却高达2542.5亿千瓦时。即使剔除弃风限电的影响,我国风电发电量与美国相比仍差距明显,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风机技术和性能的差异。

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思维惯性外,部分开发商采用的风电场财务指标和计算模型,也没能有效鼓励风机技术创新。

据了解,部分开发商采取机组价格指标。在机组价格高的年代,风机体现了风电场的大部分成本。这种财务指标模式下,招投标操作简单、评定相对客观。但需注意的是,风机只是风电场成本的一部分,机组发电性能在价格上无法完全体现。伴随“竞价”时代到来,这一财务指标的弊端进一步暴露,渐被替代。

最近两年,一些领军开发商渐趋理性,开始采用带方案招标的方法。即要求在设备招投标过程中,把各设备厂家的解决方案和项目本身的20年经济性收益挂钩,以选择经济性收益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根本目的。以终为始,把价格、技术、商务、质量等各种维度的考评统一到项目经济性收益上来。价格指标变成了20 年生命周期财务指标。

这种财务指标模式,有利于驱动风电技术创新。不过,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出现整机厂商虚高承诺电量现象。如果缺乏风机可靠性的数据积累作为招标闭环和技术判断,最简单的办法是“称重量、比大小、拼价格”。在通常情况下,同等功率的风机,叶片尺寸越大,意味着发电量越高。如此并不利于整个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中国风电产业经过的多年发展,如何趋利避害,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样值得思考。过去,采用固定电价补贴和风资源较好的年代,即使机组选型不经济,对项目来说,只不过是“多赚钱和少赚钱”的问题,较少面临项目的失败。但在“竞价”的新形势下,利润空间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线,“拼价格”难以持续。而提升电量是没有边界的,电量提升带来的单位千瓦造价降低有巨大下降空间。开发商要建立技术引领的投资开发模式,对机组选型要更精准。否则,产业未来仍将面临低效重复、大而不强的巨大风险。

后评估验证,风电行业的“望远镜”

如今,风电行业再一次站到了关键节点。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更需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考者”和“行动派”。

张雷呼吁,风电行业应具有伽利略精神。其核心是求证精神、求真务实精神。除了具有伽利略精神,同样还应具有伽利略的工具——望远镜。而后评估验证、测试验证的技术能力正是风电开发商手中的望远镜。

显然,投资开发商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如果他们强调和具备技术洞察力和技术判断力,将更好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张雷表示,实证是检验风电技术的唯一标准。开发商对于风机的选择不能再停留在“称重量、比大小、拼价格”的阶段,要强调后评估的重要性,让真正的好风机脱颖而出。整机商要与开发商建立深入的技术伙伴关系,真正为开发商赋能,帮助他们建立技术评估验证能力和标准,最终推动风电开发商成为技术驱动型的风电投资商。

“远景愿意无偿输出技术和开发商一起做测试验证。远景技术创新的基因和多年的积累,可以帮助开发商不再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手握罗盘和GPS远航。有了这样的工具和能力,开发商就可以更好地牵引整个行业发展。”张雷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丹麦rsted能源(前身为DONG能源)、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等风电投资开发商,均以强大的技术检测和判断能力著称,此外,GL、Windtest等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也在为项目招投标的技术评判保驾护航。

在国内,一些理性的领先的风电开发商,正在逐步建立风电场产品全系统的精准化分析能力,对不同厂家方案进行自评自检,形成客观真实的评价决策,从而避免“厂家敢承诺,业主就敢采信”带来的风险。

随着“竞价”时代的到来,只有风电开发商构建风电场系统工程、全面化的技术能力,才能够在“竞价”时代精耕细作,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成本做细,保证更低的度电成本。

电池和储能解决了电气化问题,风电解决了电源的清洁化问题,能源物联网解决了新能源灵活性、协同性和稳定性问题。“稳定的清洁电气化”正是远景在能源世界里孜孜以求的目标。

风电产业的路很长,用“蛮力”难以致远。从智能风机到低风速风机,从柔性全钢塔筒到分布式风机……一直以来,以“挑战者”姿态出现,远景通过深度洞察,提出方向并率先解决挑战。

站在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作为行业“领跑者”,远景希望携手同行及整个产业链,引领中国风电走入新的天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远景张雷:风电行业呼唤伽利略精神,开发商技术转型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