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招标信息,紧接着就有人列举了16家具备资格的厂家,也有人分析了可选机型,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并没有说到这次招标的实际意义,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猜测。
意义一:真正意义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次招标,看起来是在所谓的16家企业中进行主机招标,但其实是20年整体解决方案的招标,而且这个方案还不只是落在纸面上的,而是会真正落地的,因为在专项资格要求第4条中明确提到“第6年至第20年风电机组和塔筒的检修维护费用要求每年均不得高于25元/千瓦;第6年至第20年大部件质保费用要求每年均不得高于10元/千瓦。”总计35元/千瓦,放在5万项目上也就每年175万元,算是非常便宜了(国外厂家做不到)。
从这点上来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真正要开始做风电投资商,而不再把自身定位为风电运营商了,运营的事直接交给整机制造商的解决方案好了。再往后看,今后央企开发的基地项目大概率都要这样操作。但从整机制造商的角度来说,这种操作会被绑定20年,愿不愿意是一回事,能不能干还得另说,而且就算说能干国家能不能认可更是说不准。
意义二:风场设计与风机选型思路转变
在理想状态下,对于这种平价基地项目的市场需求,整机制造商可以通过提高电量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的工作来提高竞争力,但电量提升最终受限于机组载荷和总体设计,而且对于风速较高的基地项目,国内盛行的增大单位千瓦扫风面积的做法意义远小于低风速项目,所以只能是走国外的路子,即在同一平台上通过不断扩容来降低单位千瓦成本(参见《国外厂家为啥千方百计地提高机组容量?》)。
因此,在招标范围备注第3条中提到“投标人须提供所投标段的风机选型及风电场布置方案,进行微观选址”,从这个角度来说,前期如果没参与过微观选址,或者只是按照常规思路选址,甚至于按照常规思路选型,都不会是最优做法。不过,从对机组的设计认证要求来看,虽说有放水之嫌,但也可以考虑是为同平台扩容定制化机组所开的口子,不至于全是套路,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意义三:对整机制造商未来发展的影响
国电投自身定位一变,对自己和对供应商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投资要有收益,风险也得要有把控,否则事情都不算圆满。从这个角度来看,能选择的主机厂就比较少了。首先,技术要过关,最次也要基本过关,否则投资怎么收益?国外的几家应该没有大问题,毕竟人家主推就是高风速,甚至低风速机型也能用在部分区域;但国内的业绩少的会比较悬。
其次,毕竟是示范项目,必须中外同台竞技,这样才能兜得住,也才能达到示范的意义。但国外应该不会也没必要超过3家(很有可能会被35元/千瓦吓跑),能给1个标段就差不多了;国内可能会按等级分一分,但更可能的是照顾主力,百花齐放是不错,但集中力量办大事应该更重要些,这样国内的主力选手估计也就留下3~5家。
再次,立场也不能有问题,这个思路有可能会决定国内主力军的配置。如果能源要革命,“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就是个关键问题,这倒不是说不能统一战线,而是总要有个主力军,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主力军的问题,这样一来主力军的具体名单就不好说了,要看这个项目最终被赋予的意义是什么,以及项目决策者站在哪个高度。毕竟,原本传说的可是国电投只占300万。
最后,毕竟还是市场化行为,主机的成本因素要各自考虑,造价高了成本就高,投标价高了还想中可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过,虽说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但毕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那句话,看在哪个高度。
以上思考,纯属猜测,锻炼一下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