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江苏常熟:聚焦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等领域 打造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

日前,江苏常熟印发《关于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23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加大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力度。聚焦氢燃料电池检测、储能电池等核心领域,建设战略引领型、市场驱动型、平台支撑型的创新联合体,提升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核心竞争力。动力电池领域,以正力新能为牵头单位,联合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整合新材料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聚焦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等领域,打造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产创融合

“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行动计划〉

202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3〕60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虞山高新区(筹)、服装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公司):

经市创新工作第8次例会审议通过,现将《〈关于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23年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

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23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22-2026)》,围绕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标上海临港等先进地区,进一步发挥科创平台载体在创新策源、产业培育、人才集聚、项目孵化、服务集成等方面叠加聚变效应,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全力争创产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序推进,特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

一、重点任务

(一)构筑战略性产业创新基地。

聚焦存量产业升级、优势产业融合、未来产业布局三个维度,围绕“十”个产创融合重点领域构筑战略性产业创新基地,本年度重点支持声学、汽车和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方向。

1.以“苏州?中国声谷”为旗帜,加快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速度。聚焦声功能材料、智能电声、海洋声学三大领域,深化同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力度,推动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由声研院牵头,推进声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联合体建设;持续推进“一室一中心”争创工作,优化“1+N”载体布局,高标准推进声谷创新加速中心等优质声学产业载体建设。

2.以主导片区为引领,提升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厚度。强链补链加快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态。高新区围绕车材轻量化、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其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经开区围绕智能驾驶和车规级芯片布局推动汽车声学资源产创融合,支持英特模牵头建设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和整车研发测试基地。虞山高新区以智车城和智能座舱协同创新中心为重要平台,发挥常熟汽饰等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智慧座舱创新联合体建设。

3.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加大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力度。聚焦氢燃料电池检测、储能电池等核心领域,建设战略引领型、市场驱动型、平台支撑型的创新联合体,提升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核心竞争力。氢能领域,以中汽院为牵头单位,联合江苏大学、同济大学和英特模等单位,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检测领域,打造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动力电池领域,以正力新能为牵头单位,联合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整合新材料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聚焦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等领域,打造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光伏领域,以阿特斯、中来为龙头,阿科玛为配套,共建光伏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推进丽瀑光伏绿电平台等项目建设。

(二)打造支撑性产业创新平台

立足产创融合重点领域,精准定位细分领域、重点攻克关键环节和产业链条,打造“百”家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创孵化载体,积极抢占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集聚能力。

4.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动能。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科技镇长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重点企业建设联合创新平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声学领域,提升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内涵,投入使用虚拟仿真、分析测试等公共实验平台,启动医疗超声研发中心、海洋水声研发平台和声光融合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苏州产研院声光微纳研究所、苏州国融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和长三角·中国声与振动研究院建设进度。汽车领域,以承办“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为契机,深化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顶尖院校的交流合作,推动英特模氢能技术中心建设,构筑行业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及检测服务链条。新能源领域,支持氢能研究院深化同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以船用氢燃料电池为主攻方向,构建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检验检测于一体的氢能研发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欧氢能创新研究院在产业研究、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光伏领域,推进钙钛矿产业化研究院建设。

5.增强科创孵化载体效能。制定出台常熟市科创孵化载体三年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园区建设,分片区、分领域谋划增量载体布局,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科创孵化载体;出台孵化器专项支持政策,优化绩效评价办法,促进在孵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声学、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专业型孵化器建设,推动声创中心、昆承智能网联和分子时代孵化器争创省级孵化载体,支持蒲公英和西大创星等优质孵化载体建设苏州创业服务驿站;充分发挥常熟(北京)创新中心、上海虹桥国际人才港、常熟泗洪科创飞地等“飞地孵化器”引流作用,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全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不少于2家,省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绩效评价不少于3个A,形成科创孵化载体乡镇板块全覆盖。

(三)培育高质量企业研发载体

以市场为导向、载体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布署,强化创新链,培育“千”个高质量企业研发载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市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6.推进企业研发载体高质量发展。强基培优,推动企业研发载体增速扩面。落实重点企业重点服务机制,紧扣产创融合重点领域和产业创新集群主攻方向,推动中欧汽车、联领智能等一批高成长企业前瞻布局规划研发中心,实现重点企业研发载体全覆盖。优先支持高企预备库企业建设常熟市级企业创新中心;高企提优库企业建设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企成长库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出台专项政策,大力支持外资企业创新发展,吸引在上海等地的外资企业来常设立功能型研发中心,推动有实力的外资企业独立设置企业研发机构,经认定为我市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的单位,从人才服务、科研激励、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提质增能,引导存量企业研发载体提档升级。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全市425家存量的入库企业研发载体参照“产业创新平台”管理模式分类开展动态评价,重点围绕人才引育、设备购置、研发投入、专利成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绩效考评,每年动态评价一次。获评A等次企业,强化跟踪服务,集成各部门政策和资源进行培育,建立“一企一策”协同解决个性化问题,推动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等积极服务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仪器共享、委托研发等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企业研发载体项目。获评C等次的当年度不予载体类政策支持,并限期进行整改,

连续两年绩效评价均为C等次,撤消已认定的本市级载体命名。

(四)构建综合支撑体系

7.强化汇科创大数据系统赋能力度。依托“汇科创大数据”系统,对平台载体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重点分析人才引育、技术攻关、专利成果、企业孵化等科技指标,高效开展绩效评价和认定申报等工作,实现创新能力可视化、创新成果可量化,通过大数据对平台载创新能力开展“定性评估+定量分析”,研判不同类别、生命周期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创新服务个性化、创新政策精准化。全年培育入库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累计达70家,培育入库企业研发载体累计达700家;培育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3家;新增各类科创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和孵化科创企业200家以上。

8.提升资源要素全方位支持力度。分产业领域举办CRO沙龙活动,围绕研发四要素高效配置,提升企业研发总监、科技副总等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能力。实施重点企业合作院士联合攻关和常熟籍院士双向服务计划。推动平台载体与大院大所建立“产业提升+学科赋能+人才培养”联合创新模式。针对创新联合体、优质孵化平台、重点企业研发载体等开展项目专项支持,开放征集研发项目,带动创新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提升,全年平台载体项目立项10项以上。依托常创基金、联动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等,撬动创投资本向平台载体配置。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设置科技贷款贴息载体专项,资助平台类及载体在孵企业不少于15家。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市科创办牵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负责平台载体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事宜,统筹协调工作推进。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财政局等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兼任市科创办副主任,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市级平台载体监督管理、联评联审、绩效评价等工作。

2.强化资金统筹。设立“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专项资金池,整合工信、人社等部门平台载体相关资金,由市科创办统筹平台载体专项资金安排,市财政局牵头安排年度专项预算。

3.深化考核评价。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新增创新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和提档升级等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一级抓一级”,切实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成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江苏常熟:聚焦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等领域 打造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