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十八弯山路”建风电,华能子长30万风场投运

12月22日,华能陕西子长风电工程300兆瓦项目完工,并于当日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一项目也成为了当前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山地风电项目。地处延安革命老区,艰难的山地施工条件为这一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地势险峻的黄土高坡山地上建绿色风电?华能给出了山地风电开发建设的新思路。

“山路十八弯”

难度前所未有

据华能陕西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基建部主任宋戈介绍,华能陕西子长风电场300兆瓦工程位于陕西省子长县李家岔镇,距子长县城约26千米,风机微观选址海拔高度在1360米至148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

地处三类、四类风资源区交界地,风场内沟壑纵横,地势绵延起伏, 在前期风场设计阶段,现场工作人员获取了大量场址内测风塔实测数据,研究发现,随着海拔增加,剪切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此情况下,综合考虑建设条件、项目收益等综合因素,子长风电项目选取了130米的轮毂高度、141米叶片作为最终建设方案。

据了解,此次成功并网项目130米处平均风速约为6米/秒,相对常规的100米塔筒,此次选取的高塔筒能够在电量方面提升20%左右。大机型减少了35公里施工道路和30公里集电线路。

方案出炉,下一步的施工却又是一大难题。“在项目建设初期,我们完全没有经验,山地风电的建设难度更是前所未有。”宋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黄土高原山地上建设风机,地形上是一个山包接一个山包,一到雨季地上都是泥浆,车辆难以运行。同时山上地势险峻,考虑到安全因素,车辆也难以快速行进。子长项目从去年6月25日开始施工,到今年年底完工,全都靠自身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宋戈说。据介绍,为顺利实现并网,子长风电项目总共建设了180公里施工道路,118公里场内集电线路,48公里的110KV送出线路,道路和线路投资巨大。

“定制化方案”

开启山地吊装新思路

面对艰难的自然条件,子长风电项目业主华能进行了多次尝试。在风电场建设初期,该项目原计划采用履带式吊车进行风机吊装,这一技术成熟、使用广泛,稳定性也较高,在风场吊装中使用普遍。然而,该风场风机吊装高度高达130米,这也意味着需要有超过160米的场地用于吊车的组车,该风场内多数机位的地形地势条件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工程建设人员不得不另辟蹊径,将传统的履带式吊车组车方式由地面搬到了“空中”。

“在华能和远景的共同配合下,最终使用了空中组臂的吊装方式,将吊车140多米共计10多节的臂杆搬到离地面20-30米的位置悬空进行组车,这样既能实现吊装,又尽可能地减少项目占地。”宋戈称。据了解,如此大规模地使用空中组臂这一吊装方案,在国内山地吊装行业中也仍属首次。

不仅如此,由于该区域内每个机位地势情况不尽相同,子长项目工作人员也针对每台风机吊装单独制定严密的执行方案,以“一机一案”的方式最终实现场内超过70台高难机位吊装,刷新了国内最大容量山地高塔风机吊装建设记录。

“最初探索吊装方案的时候,吊装耗时最长的一台风机用了超过半个月时间。随着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在严格保障安全、维护林地生态的情况下,到最后施工期间最快一次风机吊装仅用了5天完成,正常吊装时间也缩短到了7天,山地吊装成本大大降低。”宋戈说。

时至今日,子长项目已全部并网发电,96台3.2兆瓦远景智能风机屹立于黄土高坡。据了解,该项目年发电量预计将超6.1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7.0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7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45万吨,绿色效益可观,同时将为子长革命老区优化经济经构、拓展经济领域、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子长风电项目的顺利并网发电,这正代表了我国山地风电开发打开了新局面,即使面临不利的建设环境以及不够优厚的风力资源,山地风电也仍具备可行性。

宋戈对记者表示,在“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新能源将迎来快速发展。通过子长风电项目,目前已经总结出了一套低成本的山地风电开发之路。对于多山地的陕西省而言,山地风电将大有可为。

然而,宋戈也表示,从目前开发情况来看,考虑到复杂的地理条件与高难度的施工过程,陕西山地风电开发尚达不到平价水平。对此,宋戈建议称:“从业主自身角度来看,在风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要实现降本则可能需要从选取更大容量机型、使用更高塔筒、更长叶片等方式做出更多努力。同时,由于今年‘抢装潮’导致吊装价格过高,未来山地风电开发也应避开高峰期,进而降低施工等其他环节成本。”与此同时,宋戈也呼吁国家能够出台相应政策,针对不同风资源区出台一定的风电项目税收优惠措施,这也将有助于在陕西延安革命老区等低风速山地地区尽快实现风电平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十八弯山路”建风电,华能子长30万风场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