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看得懂的海上风电最优方案:揭秘华电重工产业升级逻辑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利润滑坡,在国企改革深化之际,如何完成升级转型考验着每家央企的智慧。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则力图在我国风能开发最后的堡垒——海上风电找到新的转型支点。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我们还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市场上太需要科学、经济的海上风电开发模式。我们华电重工要做的是海上风电最优方案的提供商,这种模式不仅国内有市场,国际也有发展的空间。”华电重工总经理王汝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如何布局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王汝贵考虑了很多年。此时的海上风电不仅仅承载着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华电重工)升级转型,提质增效的使命,也埋藏着王汝贵个人关于新能源产业的梦想。

在技术门槛较高、资本投入巨大的海上风电开发领域,华电重工面临的难度超乎常人想象。

“四合一”承建方式

国家电投滨海北H1区1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海上风电第一个以“四合一”方式承建的海上风电场,“四合一”即风机的制桩、制塔筒、打桩、安装风机均由华电重工一家企业承接。

这一模式一经启动,就彰显出了它的市场竞争力。2015年10月6日,项目开始施工;同年11月21日完成第一台风机的吊装;12月31日第一台风机并网发电;预计今年5月20日华电重工即将完成项目25台风机的吊装,并在6月底实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

该工程施工建设的速度在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历史上绝无仅有,华电重工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

在国家电投滨海北H1区1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华电1001”号海洋风电自升式平台上,两台巨大的吊车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风机主机吊装任务,而“华电1001”号海洋风电自升式平台不远处的驳船上安放着两根数十米长的巨型风机叶片,等待着下一环节的作业。

华电重工海洋与环境工程事业部项目管理现场经理裴立勤表示:“由于我们是‘四合一’方式施工,单桩、塔筒都是我们华电重工自己制造、运输,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华电1001”号海洋风电自升式平台,优化流程,合理规划物流,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这也是我们“四合一”方式承建主要优势。”

事实上,华电重工是2013年才涉足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为了进入海上风电市场,我们走访了世界很多国家。我们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对国内传统的海上风电工程建设进行了技术改造,依托自身装备制造优势,创造出独特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模式。“四合一”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发挥我们风电设计和核心装备制造能力的优势,为市场提供海上风电最优系统解决方案。”华电重工总经理王汝贵向记者表示。

海上风电核心装备制造

事实上,我国海上风电最大的成本主要在风机核心装备,要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中国需要拥有真正自己核心技术的海上风机。

“在海上风电市场,我们是将海上施工作为进入的切入点,但我们绝不会把自己做成一个工程施工企业。我们已经取得了风电设计资质,有能力拓展产业链条,进而优化整个海上风电开发流程。”王汝贵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是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一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这家占地803亩、海岸延长线长度达到716米的大型企业是华电重工的全资企业,担负着华电重工布局海上风电核心设备装备制造的重要使命。

在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根根长达70米,直径6米,重量达到700吨的单桩以及配套塔筒整齐的排列在车间内,切割、焊接、涂刷防腐层,各个环节的工人各司其职,紧张而忙碌。

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文献表示:“钢板切割次数越多,内部结构越不稳定,容易受到腐蚀。海上风电不同于陆上风电,单桩、塔筒对钢材要求极高。这是我们从瑞典引进的三线切割机,用它我们能够完成钢板的一次切割,保证单桩、塔筒质量。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依托自身装备制造优势,已经成为华电重工布局海上风电坚实后盾。”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华电重工已经在北京、天津、郑州、上海成立技术中心,对我国的海上风电工程建设、海上风机核心设备开发展开技术攻关。

华电重工总经理王汝贵“由于海上风电主机设备数据的层层放大传递,导致从塔筒到桩基的整体‘虚胖’,难以达到整个海上风机的系统最优化,这极大地增高了海上风电开发成本。我们正在计划进入海上风机主机制造业务,逐步掌握海上风机整体数据,再结合海上风电智能送出技术,从而逐步探索我国海上风机最优化解决方案。单纯依靠国家0.85元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并不可持续,只有有效降低海上风电投资,才能进一步推动海上风电的市场开发,华电重工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

华电重工的“提质增效”布局

由于风速稳定,发电小时数多,离负荷中心较近,没有陆上风电的弃风等特点,我国的海上风电源较陆上更具优势,这也让我国“十三五”海上风电开发成为一片蓝海。

曾经依托传统煤矿、火电厂、港口,在物料输送、热能工程、钢结构等业务板块,华电重工一度成为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引领者。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的加快,华电重工面临业务下滑压力。海上风电负载着华电重工升级转型的重要战略使命。

华电重工总经理王汝贵指出:“首先,我们逐步从服务煤矿、火电厂、港口向着服务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型;其次,我们从服务基建市场向着服务存量市场进行转型,做存量市场;另外,我们还将从规模驱动向着创新驱动转型,我们不仅仅是核心装备制造商,工程施工商,我们更是系统方案解决商;最后,我们不仅仅立足国内市场,我们还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华电重工的核心品牌。”

事实上,华电重工升级转型不仅仅改变了自身业务板块,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不仅仅填补了唐山地区新能源产业的空白,也填补了整个河北省在该领域的产业空白。

“目前,我们公司已经成为曹妃甸港区的明星企业,多次作为当地政府经济转型产业代表接待来自北京、天津等地区领导、专家、学者的考察。”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文献自豪地告诉记者。

而这种与地方政府互利的合作模式在江苏盐城有望得到进一步的突破。据了解,华电重工即将在江苏盐城建设一座风电核心装备制造厂,并以此为支点,进一步撬动江苏地区海上风资源开发。

华电重工海洋与环境工程事业部总经理袁新勇说:“我们在当地投资建厂,当地政府会更加主动与我们一起开发海上风资源,这为我们华电重工进军海上风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以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就业为抓手,换取地方海上风资源,这一模式有望在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这种以投资换资源的模式有望在整个华电集团得到复制,这对下一步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看得懂的海上风电最优方案:揭秘华电重工产业升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