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原或丘陵地形上开发的风电项目,在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风电机组布置都是一个难点。其原因主要分为技术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原因。
从技术上讲
平原或丘陵地区同山地不同,场区较为平坦,场区范围内各个位置的风能资源相差较小,风能资源对于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影响较小。
从人类生活的角度上讲
首先,从古至今,城市选址时首先选择的河边,以便获取水资源;其次是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位置,既能方便建设,又能方便对外交通,还能便于农业开展。因此,在平原或丘陵地域建设的风电场,相对于“原住民”来讲,属于“外来户”,是在与原住民争夺土地资源,比如耕地,林地。所以,在风电机组微观选址时,需要避让场区内的原有的因素。例如,居民区、高压线、原有道路,以及一些敏感点,如文物、坟地、学校、林场、看守所等。同时在考虑到风电机组运行期间噪音、光影效应,倒塔距离等。按照相关规定,为避免噪声影响,风电机组需要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为了满足倒塔距离,风电机组距离高压线的直线距离至少1.5倍的轮毂高度。因此,平原选址相对山地选址限制性因素较多,布置难度较大。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
首先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最好能够获取到较为精确的,反应场区内所有要素的实测地形图。这样能够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地表以上的绝大多数限制性因素进行避让。其次,在微观选址阶段,建设单位和设计院进行密切沟通,合作调整选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