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观点丨我国风电“三足鼎立”运维格局仍持续

近日,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风电运维市场已迎来拐点,未来5年市场容量将有望达到300亿元左右,发展前景广阔。另外,在风电开发商、整机制造商和第三方运维公司三足鼎立的运维格局下,未来风电整机制造商将占据高端运维市场,最具发展潜力。

我国仍处于初期被动运维阶段

在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风机能否在额定运转时期内发挥最佳性能是衡量风场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要做到这一点,除风机本身有过硬的质量外,其生命周期内的运营维护更为关键。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774万千瓦,到6月底,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7亿千瓦,累计并网容量同比增长30%,风电增速颇为明显。在业内专家看来,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2亿千瓦,如若以全国风场平均可利用等效发电时间2000小时,风场运维成本0.05元/千瓦时计算,未来风电运维市场的总量将有望突破千亿元以上。

纵观全球风电运维市场,欧美地区由于发展风电时间早再加上成熟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综合因素为其运维市场积累下不少经验。

以丹麦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为例,今年6月,该公司在其全球规模最大的风电设备一体化生产基地天津工厂举办的进入我国市场30周年庆典上,其全球总监兼首席执行官任安德就透露,运维服务已经成为该公司业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去年来自运维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公司营收的一半左右。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全球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75吉瓦。

其负责运维服务的高级副总裁ChristianVenderby表示:“中国客户今后可以从维斯塔斯的服务项目列表中任意挑选,自由搭配,而不再受限于托管式运维服务(AOM)套餐。也就是说,无论中国客户拥有什么样的运维策略,维斯塔斯都可以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维斯塔斯与哈纳斯集团签署600兆瓦风机合作维护协议,这也是维斯塔斯在中国获得的首个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灵活定制的运维服务订单。

相较之下,我国风电运维市场目前仍处于初期被动运维阶段,主要集中于检修和备品备件方面。从现状来看,开发商、整机商、第三方在未来市场上仍将会处于一个长期共存的状态。

“在风电运维市场,风机制造商天然的优势无法湮灭。恐怕没有谁会比他们更为熟悉风机的各项性能了。”在业内专家看来,风电整机制造商,除了对风机运行况状中各项性能更了解外,还能通过风机运行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维护工作。

除了风机制造商外,运维市场另一股重要力量来自风电开发商。基于风电运维成本高的前提,这些央企开发商资本往往相对雄厚,依托掌握的资源,从开发到设备制造再到零部件所形成的全产业链成为风电后期运维市场的佼佼者。

与前两者相比,第三方公司似乎缺失了先天的“金汤匙”。但《报告》分析指出,第三方运维服务公司尽管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作为未来运维市场上重要的补充力量,其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

预测性运维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报告》指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IT技术的广泛应用,应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提高风机运行稳定性和风电场发电效益已经成为行业新趋势。其中,智慧运维未来将成为风电运维市场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想在风电后市场运维上脱颖而出,科学且完善的系统自然必不可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针对不同风机机型和技术,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区域性运维服务从目前来看只是较为传统的方式。然而,依托“互联网+”、云平台以及大数据平台来管控风电场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故障问题。

此观点与丹麦风能咨询机构MakeConsulting分析师黄静文不谋而合。在黄静文看来,预测性风电运维的实现往往与庞大的风场运行数据息息相关,平台化的软件解决方案必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

此外,《报告》指出,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风电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目前虽已得到业界共识,但缺乏协作、标准缺失等因素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些价值的实现。

当前我国风电运维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导致各个风机制造商的运维数据不能全面分享,影响了大数据的整合、优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状态已经逐渐被打破,未来随着整机商之间、整机商与开发商及业主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共享逐渐增加,未来这种壁垒能够打破,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分享平台,最大化运维效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观点丨我国风电“三足鼎立”运维格局仍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