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单纯的光伏发电对有限土地的综合与高效利用产生了极大的浪费。近年来,随着电池组件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业内认为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和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与提档升级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光伏农业技术与管理标准空白,导致了光伏农业市场混乱,如以光伏农业名义获得土地,实际进行光伏发电,忽略农业发展;简单地将光伏与农业大棚结合,导致发电工作没有做好,土地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及硬件支持,大棚内温度、湿度和阳光等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作物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光伏农业将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光伏农业基本要求:
园区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有关政策规定和法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规划设计,各项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满足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的基本要求;大棚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不争光照、温度、湿度等相关因素有效控制,能量相互转换、相互利用,满足光伏发电经济装机容量和高效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节地、节能、高效、可持续及生态循环的目的。
普通型光伏农业大棚与智能型光伏农业大棚的区别:
普通型光伏农业大棚,在满足农业光照的前提下,具备光伏发电的最大经济装机容量。具备一年四季连续生产的基本条件,实现温度、湿度有效控制,节水灌溉,达到农业种植的高产、高质、高效。光伏遮阴的局部区域,在不影响光伏发电的前提下,种植高附加值适宜植物或进行其他高附加值农业项目利用。具备并满足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智能型光伏农业大棚,在满足农业生产光照的前提下,具备光伏发电的最大经济装机容量。实现农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一年四季能够连续生产,配置智能化控制系统,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调节,能量相互转换利用,互为条件,循环发展。建立农产品生产可追溯硬件系统和农业物联网系统,具备较高生产产值和农产品质量,符合现代、高效、低碳、节能、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日,在闫寺街道玉皇庙村,村民齐树岭看到已安装完毕的光伏设施,高兴地说:“现在扶贫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了,我们脱贫的信心增强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
闫寺街道以贫困村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启发带动作用和支部、党员的引领作用,探索开展党建+产业扶贫的模式,在玉皇庙村外流转闲置土地,利用上级15万元扶贫资金,由第一书记所在单位聊城市高级财经学校配套资金15万元,总投资30万元建设了光伏发电和温室大棚示范项目。
项目完全建成后,每天发电量在120度左右,加上大棚收益,每年产生经济收入4.5万元左右,25%为集体收入,其余用于贫困户分红或产业项目再投入。既能增加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又能起到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光伏设施已安装完毕,已报发改部门申请并网发电。预计该项目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光伏项目,稳定增加家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