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光伏产业升级的合肥样本

无人料到,前几年经历过疯狂扩张、行业危机、大批企业倒闭的光伏产业,在安徽合肥能这么快重新站起来,并且“硬起来”。

“我市光伏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玻璃基板-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产业链,集聚各类企业近百户,其中规上光伏企业26户,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013年至2015年,合肥光伏及新能源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实现产值142.76、246.81、309.27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35.5%,2016年产值突破400亿元,跃居全国光伏行业前列。”合肥市经信委电力处副处长郭梅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尤其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要素和资金在合肥布局,合肥光伏产业进入一个新进程。

从应用切入

日前,中电联发布的《2017年1月份—8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今年1—8月份,全国新增光伏发电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6.49吉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比去年同期增长2.9倍。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预计,分布式光伏全年将突破10吉瓦,2017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居民户用光伏爆发元年。

目前,合肥光伏产业逐步形成以晶澳太阳能、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三强鼎立的局面,这三强,在国内也屈指可数。

事实上,至2011年美国开启“双反”调查时,合肥已有光伏产业企业40余家,产业链已基本完善。但是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处于光伏产业链中下游,主要集中在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生产等生产制造环节,属技术制造型,其中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生产技术和市场在全国领先。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寒潮”,彼时,合肥市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出台推广应用政策,引导光伏企业开发国内市场,由单纯依靠出口向内外两条腿走路转变。

“2017年1-9月,合肥市光伏电站新增发电超8.4亿千瓦时,约占同期全市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8%。截止到9月底,全市各类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发电15.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6万吨。今夏我市并至公网光伏电站最大发电出力达70.3万千瓦,占我市夏季最大用电负荷的10.4%,为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平稳安全运行立下汗马功劳。”郭梅说。

制造能力升级是“最大竞争力”

如果说光伏应用给了光伏产业活过来的机会,光伏产业制造能力提升就是这一产业绝地反击的密码。

逆变器在光伏产业链的地位非同一般。光伏制造业按照生产流程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分别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硅料、硅片在合肥没有企业,我们强项是部件制造能力。”郭梅说。

“2016年光伏逆变器产量10.6GW,连续两年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连续多年销售量位居国内第一。公司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是全球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在此前“安徽政协江淮行”采访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将每一块光伏组件比作小兵,那统筹所有光伏组件发电的光伏逆变器就是将军。曹仁贤说,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一样,必须置于全球,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在光伏电站投资过程中,电站建设期仅有半年到1年时间,而运维期却长达25年,运维质量的好坏和运维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站的度电成本和发电收益。凭借制造优势,阳光电源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应用进军。将生产优势扩大到服务上,是生产制造商同时也是运营维护的服务商,反过来凭借着把持终端消费市场,不断地在向上游扩展。曹仁贤解释说,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光伏产业能够迅速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帮就要帮到点子上。”合肥市经信委副主任翟新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2016年全市光伏产业重点企业研发及技改投入10.5亿元,较上年增加56%。目前全市重点光伏企业现有发明专利451项,实用新型专利1220项,外观设计专利135项。5户企业列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10家企业产品获光伏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认证。15户光伏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4家企业主持或参与4类国家标准、7类地方标准及5类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话语权不断加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光伏产业升级的合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