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炒概念、开空头支票这件事上,传统光伏企业加起来也比不过江苏阳光集团(以下简称 " 阳光集团 ")。
9 月 15 日,中国毛纺行业巨头阳光集团旗下主体上市公司江苏阳光发布消息称,公司于 2022 年 9 月 14 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此消息一出,江苏阳光应声跌停。因公告未披露立案原因,众多媒体和投资者纷纷猜测江苏阳光到底犯了什么事。最终,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江苏阳光于今年 4 月公告拟在包头斥资 200 亿元做光伏全产业链的事。
律师认为,本次立案调查具体内容尚未明确,由于是涉及信披问题的调查内容,或可能与光伏巨额投资系列公告有关。
1
阳光集团成立于 1993 年,前身为江阴市精毛纺厂,实控人为陆克平。1999 年 9 月,江苏阳光登陆沪市主板,业务范围也从毛纺、服装逐渐扩张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态农林、房地产、金属制品等领域。
陆克平
2021 年 12 月 16 日,有报道指出,阳光集团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签订《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合作协议》。协议拟定阳光集团将在乌拉特前旗投资建设 10 万吨多晶硅、15GW 单晶拉棒、15GW 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高达 351.5 亿元。
在此期间,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阳光集团是本公司控股股东,签约光伏项目事项与本公司无关,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毛纺与热电,不涉及光伏产业相关业务。
话虽如此,但彼时江苏阳光的股价却是实打实的给拉升了。消息放出后,江苏阳光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
时至今年 3 月,江苏阳光突然一改当初口风,发布公告表示,为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公司拟在内蒙古设立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0 亿,主要负责光伏业务。
此消息一出,投资者闻风而动,江苏阳光在 6 个交易日中斩获 5 个涨停板,涨幅高达 52%,又狠狠拉高了一波股价。
到了今年 4 月,或许是尝到了什么甜头,江苏阳光再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拟在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建设 10 万吨多晶硅、10GW 单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 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建设 10GW 光伏电站项目 , 总投资(不含电站)约 200 亿元人民币。
然而,此次消息放出后,形势却不比以往,江苏阳光股价不但没涨,反而连续下跌,三天跌幅达 20%。
为何此次投资者一反常态呢?个中原因在上交所对江苏阳光下发的问询函中基本都已罗列。
4 月 22 日,即江苏阳光宣称斥资 200 亿投建光伏项目的同一天,上交所火速下发问询函,其中指出:2022 年 3 月,你公司公告称拟投资 20 亿元投资光伏子公司,如今不足两个月,你公司在短时间内又拟对外投资 200 亿元,这两次对外投资均较大,且无明确筹资计划,也无技术、人才、经验等储备。此外,本次 200 亿元投资规模较大,已远超你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和资产规模,请做出解释。
问询函发出后,江苏阳光哑口无言,在发布了两次延期回复公告后,终于在 5 月 11 日对上交所问询函进行了正面回复,但其中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江苏阳光表示,20 亿元投资光伏子公司尚未出资;人员与技术方面,公司尚未与合作方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对于资金的安排统筹,公司目前尚无具体的筹资计划;对于 200 亿元光伏投资项目,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编制完成,目前尚未进行可行性论证。
也就是说,投资 20 亿元光伏子公司以及 200 亿元光伏项目,江苏阳光 " 没人、没钱、没剧本 ",纯属口嗨。
更重要的是,在回复上交所问询的公告中,江苏阳光还表示,2021 年 12 月,公司控股股东阳光集团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签订 351.5 亿元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阳光集团后续并未对此项目进行投资,未来也无推进该项目的计划。
一时间,阳光集团与上市公司 500 多亿元跨界光伏的计划,全部都自己承认了是 " 空头支票 "。
2
炒光伏概念的 " 巨子 "
一直以来,阳光集团实控人陆克平都被称为 " 毛纺巨子 ",而在炒作光伏概念一事上,阳光集团同样可以被称作 " 巨子 ",甚至是 " 专家 "。
阳光集团跨界光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 2006 年。
彼时,光伏行业正逢第一轮发展热潮,造富神话不断,无数光伏圈外的企业都瞄准了光伏行业这一 " 财田 ",阳光集团也投身其中。
2006 年 5 月 8 日到 5 月 15 日,江苏阳光股价突然暴涨,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就在投资者不明所以之时,5 月 23 日,江苏阳光发公告明示:公司与陈钟谋教授共同投资建立江苏阳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阳光太阳能 " ) ,正式进军纳米技术太阳能光热伏电池领域。
陈钟谋教授是纳米 – 光热伏电池的发明专利人,并被国际剑桥传记研究所列为 "20 世纪 2000 名卓越科学家 ",其以专利技术 " 纳米光 – 热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作价出资,占阳光太阳能注册资本的 38%。
公告称,使用陈钟谋教授发明的技术所生产的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率高达 35%。在同样的光照和接受面积下,新型纳米光伏电池的光电流是传统光伏电池的 100 倍;新型光电电池的灵敏度是传统电池的 7.5 倍;在同等光照条件下,达到同等输出功率时,新型光伏电池的面积是普通进口光伏电池的 1/100。
此番论调一出,整个光伏行业顿时炸开了锅,这 35% 光电转换效率的新技术,咋没听说过呢?
2006 年 11 月,江苏阳光再度发布公告称,公司拥有世界第一的光电转换技术,与陈钟谋教授合作的纳米太阳能热光伏电池项目已经开始中试,即将进入年产 120MW 新型高效纳米热光伏电池阶段。此消息一出,江苏阳光股票再度疯涨,甚至直接被冠以 " 光伏电池之王 " 的称号。
同是 2006 年,江苏阳光在宣布做纳米热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同时,还宣布进军硅料和硅片领域,且一出手就是亚洲第一产能。
当年 6 月,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宁夏东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宁夏电力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出资协议书,设立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宁夏阳光 ")。
公告表示,宁夏阳光的生产规模为年产多晶硅 4000 吨,第一期建设规模为年产 1000 吨高纯多晶硅,包括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多晶硅材料及太阳能硅片,项目投资估算为 12 亿元。
在当时,硅料行业的龙头是新光硅业,总产能就在 1000 吨左右。也就是说,江苏阳光一期硅料产能就直接盖过龙头老大,总产能更是其四倍。
消息放出后,有分析表示,江苏阳光未来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成为太阳能上游资源的垄断性龙头。" 亚洲硅王 "、" 多晶硅霸主 " 等称号纷至沓来。
时至 2010 年 7 月,阳光集团再借手旗下子公司紫金电子收购了光伏组件知名企业 " 海润光伏 "33.65% 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因海润光伏是借壳上市,彼时阳光集团对借壳方承诺,如果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未能实现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盈利预测,阳光集团便以现金方式补足利润差额,这无疑体现了相当程度的自信。
从电池、硅料硅片再到组件,阳光集团上述三个跨界光伏的举措看起来无不是豪气云天,但实则全部都是空头支票!
2007 年 8 月,陈钟谋转让所有股权退出阳光太阳能,所谓世界第一的光电转换技术也根本没有落地,最后阳光太阳能整体转让给了江阴金瑞织染有限公司,与陆克平的阳光系再无半毛钱关系。
2013 年 3 月 18 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法院作出裁定,宣告宁夏阳光硅业破产,所谓的 " 亚洲硅王 ",成为笑话。
而海润光伏借壳上市后,三年业绩承诺无一达标,阳光集团为此合计补偿了 6 个亿。与此同时,阳光集团在控股海润光伏期间,用各种手段不停 " 吸血 ",累计套现超 20 亿,最终阳光集团 " 功成身退 ",海润光伏落寞退市。
回顾历史,再看今朝,阳光电源再次发起跨界光伏的攻势,出手依旧是豪气云天,结局依旧是一地鸡毛。足可见,跨界光伏,我们是闹着玩的!只是这次,证监会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