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绿色发展”“提供清洁能源”……走进中石化驻苏企业,类似标语在生产现场随处可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眸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中石化驻苏企业始终以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不让碳超标
凝心聚力为实现碳中和奋进
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早在“双碳”目标提出前,中石化驻苏企业就一直瞄准碳减排目标,从未放松。
由南化公司和华东石油局联手推进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全产业链项目,已累计捕碳超16万吨,用于江苏油田、华东石油局等上游企业驱油,每年助国内企业捕碳用碳超百万吨。去年,仪征化纤生物可降解材料“花开三朵”,PBST、PBAT、PBSA先后成功在万吨级装置工业化生产,推动了我国工程塑料领域绿色化发展进程。
今年5月,江苏石油常州嘉泽加油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运,成为我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二氧化碳净减排量达20.1至34.5吨。江苏油田利用井场空闲土地推广光伏发电,已建成70座光伏电站。去年3月,扬子石化首套贮罐及装车装船超低排放燃烧尾气处理装置中交,该装置可将液体石化产品储存和运输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回收处理并达标排放,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9.99%,同年12月,扬子石化船舶洗舱站项目运营,可同时实现两艘3000吨级船舶的洗舱,年洗舱能力可达600多艘次。南京工程自主研发的硫磺回收装置尾气处理“GD10”技术,可快速将尾气中的二氧化硫降至小于10毫克/标准立方米,且烟囱无可见白烟,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中石化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不断推进减碳进程,在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中探索前进。
不让污水入江
携手共进助推长江大保护
在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石化驻苏企业主动扛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担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江苏油田主力油区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有81公里长江岸线,运河沿岸的入江水道、宝应湖、高邮湖均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分布着几百口油水井,江苏油田积极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果断关停两座有污染风险的输油码头,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江苏石油加强临江、临水油库、油站改造,最大限度减少油污水产生量,坚决做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金陵石化利用硫磺回收装置,实现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实施“一水一策”,对含硫污水分质分炼,将酸性水汽提后的净化水注入炼油生产装置代替除盐水,提高净化水回用率。仪征化纤实施循环水、工业普通用水及地面冲洗等用水由中水补水,降低新鲜水消耗量,从试用到今年5月底,中水回用量已达2988万吨,先后荣获江苏省“节水型企业”“首批水效领跑者”荣誉称号。
守护好一江碧水,讲好保护母亲河的“石化故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石化驻苏企业将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不让泥浆落地
守护土壤让“饭碗”捧得更安心
土壤,关系着“饭碗”安全。
江苏油田钻井生产离不开泥浆,为保护土壤,江苏油田坚持“源头控制、过程强化、循环利用”的思路,启动泥浆不落地项目,助力油田绿色生产。华东石油局在页岩气钻井期间,全过程使用泥浆不落地系统,其中清水岩屑无危害成分,全部通过铺垫井场、做井场消防砂等就地利用。水基岩屑压滤后的泥饼用于热制砖综合利用,油基岩屑通过井场不落地方罐收集、处理后,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华东石油工程广泛推广钻井新技术、新工艺,全过程控制污染,去年实现所有施工现场废弃泥浆采用随钻治理,全年减少废物排放约13.6万立方米。化工销售江苏公司推进镇江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测工作,开展安全环保隐患排查治理,危废依法合规处置率达10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石化驻苏企业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指引,奋力描绘绿色发展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