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的大变局之年。
一方面,中国极大程度摆脱了疫情影响,GDP增速从2020年的2.3%,上升至9.8%(截止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银行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将达到8.0%,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堪称翘楚。
另一方面,在疫情余温和政策调控影响下,商超、酒店、交通、旅游、教培、火电、互联网等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总结道:“在充分肯定今年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令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光伏似乎“风景这边独好”。在3060目标带来的爆发性增长机会下,各路资本正蜂拥而入,产业热浪累创新高。如果给2021年的光伏行业一个字关键词,那一定是“扩产”,如果再加两个字,那会是“疯狂扩产”。动辄百亿级别的投资,让光伏行业史无前例的燥热。
年末之际,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特别复盘了光伏行业2021年度十宗“最”之“最豪横”扩产项目(以单笔投资额计入排名),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资本狂热下的产业风向。新入局者想要抢地盘,老玩家需要立住山头,光伏的新变局在这些超强扩产中已开始预演。
10
102亿投向光伏玻璃
南玻集团不加码光伏全产业链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于199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B 股同时挂牌上市(代码:000012.SZ),是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南玻集团已成为中国玻璃行业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之一,旗下拥有节能玻璃、电子玻璃及显示器件、太阳能光伏三条完整的产业链。
南玻集团是国内最早从事光伏玻璃生产的企业之一,在此领域已深耕10余年。截止2021年上半年,南玻集团拥有6000万平米/年的太阳能玻璃深加工产能,产品涵盖2-4mm多种厚度深加工产品。
除光伏玻璃以外,南玻集团还兼具光伏全产业链产能。其2021年半年报写道:公司自 2005 年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已打造出一条涵盖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及光伏电站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其中高纯多晶硅产能为 9,000 吨/年(技改中),硅片产品产能为 2.2GW/年,电池片产能为 1GW/ 年,组件产能为 0.4GW/年,持有光伏电站装机量 132MW。
作为一家以玻璃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却早早建立了光伏全产业链,可见南玻集团对光伏行业的重视程度。正是因为这份重视,南玻集团对光伏行业的洞察十分灵敏,并不断体现在战略布局当中。
比如在光伏玻璃业务上,南玻集团早早地注意到了双玻组件的发展势头,其在吴江和东莞合计新建了三条轻质高效双玻加工生产线,新增3600万平米光伏玻璃加工产能,这些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投产。
此外,2020年,“双碳”目标引发了组件产量大爆发,光伏玻璃产能一度紧缺。在此背景下,南玻集团又在安徽凤阳和湖北咸宁分别建设了4条日熔量为1200吨与一条日熔量为120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及配套加工线。目前这些产能正在有序搭建中。
然而以上在建产能仍未达到南玻集团对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2021年5月,南玻集团在江苏盐城再次签下光伏玻璃扩产项目,总投资高达102亿元,这是其今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至今年,南玻集团“疯狂”加码光伏玻璃,却并未对其他光伏产能进行扩张,这或许与其他光伏产能的利润情况有关,令南玻集团持谨慎态度。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南玻集团太阳能和其他业务的净利润分别为-5.25 亿元和-937 万元。
未来短期内,南玻集团也没有扩张其他光伏产能的打算。在2021年半年报中,对于发展其他光伏产能,南玻集团仅提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进行设备升级等,相当于只对现有产能进行优化。
但在光伏全产业链已建立基础,并拥有十余年运营经验且实力雄厚的南玻集团来说,增加光伏全产业链产能并非一件难事。未来当光伏玻璃利润增长放缓后,南玻集团未尝不会提高其他光伏产能,增加利润增长点,乃至成为光伏行业新崛起的全产业链巨头。
9
110亿上马异质结
华润亲自下场做光伏制造
在中国能源领域,华润电力可谓大名鼎鼎。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2003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代码:00836.HK),业务涉及风电、火电、光伏发电、水电、分布式能源、售电及综合能源服务、煤炭等领域。背靠华润集团,其与国投电力、国华电力、中广核并称为发电集团“四小豪门”。
在成立之初,华润电力的“基本盘”是煤炭+煤电。但在清洁能源发展浪潮下,华润电力不得不“变轨”,大力开拓新能源装机。近年来,华润集团的新能源装机比例持续提升,改革成效明显。
在2021年半年报中,华润电力提道:本集团将继续全力以赴加速发展、建设风电和光伏项目。未来五年(即十四五期间),本集团目标是新增4,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预计至十四五末(即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但就是这样一位发电侧的央企“大佬”,如今也亲自下场做起了光伏制造。2021年以一笔110亿的异质结项目投资,站上年度“最豪横”扩产榜单十强:
2021年8月,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项目集中启动开工仪式,在舟山市的项目中,华润电力1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赫然在列。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10亿元,主要建设24条500MW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线和24条500MW电池组件封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
该项目建设单位为浙江铧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这家企业成立于2021年8月,华润电力占有6成股份,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舟山海投”)占4成股份。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注意到,实际上,华润电力在异质结上的布局不止如此。时至2021年12月,华润电力再发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华润物流与舟山海投、爱康科技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将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在舟山市开展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
合资公司最终注册资本预计为30亿元,项目建设规模远期规划为12GW,一期先行建设3GW,注册资本金为7.98534亿元。华润电力、舟山海投、爱康科技在一期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为4:4:2。
四个月时间,华润电力就在舟山地区牵头布局了24GWHJT产能。就全球目前已经披露HJT产能计划的企业中,这一产能规模尚无人能出其右。在电力央企中,华润下场做光伏很有典型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华润电力进军光伏制造,本质上还是为了换取新能源装机资源,以便完成未来五年的装机目标。在12月公布的异质结电池和组件制造项目中,华润电力明文写道,舟山海投承诺为其提供5GW新能源项目资源,而华润电力之前在8月开展的异质结电池和组件制造项目同样是与舟山海投合作。
此外,在2020年报及2021半年报中,华润电力都未曾提起进军光伏制造领域,可见目前华润电力还未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光伏制造。
不过即便如此,未来华润电力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一方面,异质结电池是光伏行业公认的下一代技术路线,而华润在建异质结产能已成为全球之最。另一方面,华润电力切入到光伏产业链上游以后,配合其光伏电站,将打造出“制造+运营”的一体化模式,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9
110亿投建光伏玻璃产业园
凯盛集团做BIPV有绝招
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集团、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业务包括玻璃、新能源、材料、装备、工程等领域,并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凯盛科技(SH:600552)和洛阳玻璃(SH:600876)。
在光伏行业,凯盛集团一直都很低调,但事实上,该公司涉猎范围很广。在光伏玻璃环节,凯盛集团拥有单体规模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在光伏电池环节,凯盛集团专研薄膜电池,具备首条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生产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线、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此外,凯盛集团还拥有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及光伏电站开发能力,曾成功开拓美国、法国、日本等光伏电站新能源工程市场,建设了36兆瓦国家首批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
近年来,伴随光伏行业快速崛起,凯盛集团确立了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开始在光伏玻璃、发电玻璃等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力。如2020年4月,凯盛集团曾分别与青岛市和蚌埠市签订了600MW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投资协议,总投资达到80亿元。
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能够在弱光环境下正常发电的新型材料,这种“发电玻璃”集材料与新能源于一体,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广泛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光伏墙、光伏道路以及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等领域。
凯盛集团具备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产品光电转换效率可实现15%,技术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当下,BIPV已成为光伏行业最炙手可热的风口。经测算,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约800亿平方米,同时目前市场上每年新增近一亿平米的彩钢瓦屋顶面积。一旦走向规模化应用,BIPV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在这一前景下,未来凯盛集团或将凭借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崛起于BIPV行业。
时至2021年4月,凯盛集团又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经济开发区敲定了总投资为50亿元的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基地项目,此举被认为是冲击光伏玻璃格局的重要投资。
今年6月,凯盛集团再与江苏宿迁宿城区政府签订总投资达110亿元的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光伏玻璃等新材料的投资建设。以单笔110亿元的投资规模计,可排上2021年光伏扩产项目榜单第九名(并列)。
上述两次累计达160亿元的投资,奠定了凯盛集团未来在光伏玻璃环节的领先地位。凭借独树一帜的BIPV产品与领先的光伏玻璃产能,日后凯盛集团或可以成为光伏行业的另一“双料龙头”。
8
有钱没钱先砸112亿求“改命”
钧达股份要做电池新秀
海南钧达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是专业生产汽车仪表板总成、前后保险杠总成、门内饰板、立柱等汽车塑料零部件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于2007年4月登陆深交所(代码:002865.SZ)。
钧达股份体量规模不大,从2016年至2020年,其五年营业收入都徘徊在10亿元左右,增长难见起色。而归母净利润更是呈逐年下滑趋势,至2020年时仅有1354万,到了2021年三季度,钧达股份的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下滑至-8028万,增长幅度为-1233.18%。
但这并不影响钧达股份寻求新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的一颗心。钧达股份将目光转向了时下相当红火的产业——光伏,意图通过业务转型来逆天改命。
2021年8月,钧达股份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其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了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业务。该公司主打产品为大尺寸(182mm&210mm)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高达23.5%。截止2020年,公司产能规模突破了8.5GW。
而后,完成收购的钧达股份开始为捷泰科技大笔增加产能。
2021年12月25日,钧达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约112亿元,建设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112亿元的投资规模,在本年度光伏扩产项目中位列第八名。扩产之后,捷泰科技将具备24.5GW的电池片产能,以目前各专业电池厂商的产能分布情况来看,捷泰科技的产能足以排入前五。
有意思的是,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发现,在捷泰科技的官网上,其自我介绍是“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两市并没有这个名字的上市公司,且深交所、上交所也未有捷泰科技的IPO申请记录。与此同时,捷泰科技官网的导航栏上有专门一项名为“投资者关系”的按钮,但点击后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显示“页面资料整理中”。
此外,钧达股份投资的钱从哪里来还充满疑问。截止三季度末,钧达股份货币资金仅剩5956.56万元。钧达股份表示:上述项目投资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该项目投资较大,公司将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分期实施,政府代建的条款将相应减轻公司前期资金投资压力。
实际上,捷泰科技也是钧达股份借钱买下的。14.34亿元交易总对价中,6亿是钧达股份找控股股东锦迪科技以及锦迪科技一致行动人杨氏投资借的,6亿元为找银行借的并购贷款,剩余2.34亿元为钧达股份的自有资金和其他自筹资金。
这样的操作,蕴含的风险之大自不用说。钧达股份要做电池片领域新秀的梦想,实在是勇气可嘉。
7
140亿大手笔加注硅料
通威股份或成全产业链“霸主”
通威股份创立于1982年,公司以鱼饲料业务起家,此后依托于渔业而飞黄腾达。2004年,通威于上交所上市(代码:600438.SH),至2007年正式进入光伏行业,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通威股份已是光伏产业链硅料与电池环节的双料龙头。
2020年,“双碳”目标引导下组件产量大爆发,硅料产能一度稀缺,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受此影响,一众硅料厂商纷纷加码产能,作为带头大哥的通威,下注自然更为“豪横”。
2021年6月,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投资协议》,规划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新增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主要从事高纯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项目总投资预计为140亿元人民币。
项目共分为两期实施,每期10万吨。一期投资预计70亿元,计划2022年12月底前投产;二期项目根据市场及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择机启动。
在此规划之下,至2022年底,通威的硅料总产能将达到33万吨。而其电池产能在2020年就已完成扩产投资,至2022年底总产能将达到55GW,也就是说,通威将继续蝉联硅料与电池的双料龙头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扩产投资都只是在加强通威的既有优势,而今年以来,通威还在硅片和组件领域有所动作,这是值得注意的迹象。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注意到,2021年4月,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12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的用途主要是支持硅料产线技改、硅料产能扩张、补充流动资金,以及自建硅片产能。
在公告中,通威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在上游高纯晶硅和中游太阳能电池领域建立领先优势,成本和规模优势明显,在此背景下,公司有必要适当拓展业务领域,凭借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实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切入硅片业务,进一步挖掘利润增长点。”
此番话表明了通威未来的战略意图——在硅料与电池片业务都已登顶的情况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挖掘其他环节的市场机会。
事实上,在计划自建硅片产能前,通威在硅片领域已有所布局。
2020年11月,通威与天合光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建设年产15GW拉棒项目和15GW切片项目。至今年2月,通威又发布公告称,拟与晶科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威股份将按30%的股权比例战略参股晶科能源15GW硅片项目公司。
也就是说,凭借参股+自建,通威的硅片产能总和已达到45GW。这样的规模体量,已经跑到了行业前列。
在组件产能方面。一直以来,通威都保有1GW左右的组件产能,从未有所扩张,而在今年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赫然出现了通威的5GW高效组件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前的供应商招标工作,这意味着通威扩充的组件产能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按照行业一般的组件产能建设周期,这个项目落地并输出产品的时间不会太远。
纵观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历程,诸多光伏企业都曾试图打造垂直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几度潮起潮落。但历数所有弄潮者,极少有如通威这样从源头硅料环节一直向下延伸打通的企业。未来,手握充足、廉价的原料来源,又有上下游协同优势,通威或将成为光伏全产业链“霸主”。
6
地方国资站台297亿做全产业链
江苏润阳谋求“弯道超车”
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为陶龙忠,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单晶PERC电池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截至2020年底,江苏润阳单晶PERC电池片产能达到约11GW,在专业化电池片生产企业中位列第三。其光伏电池出货量也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通威和爱旭。
作为一家专精于光伏电池的企业,近期江苏润阳也将目光放在了光伏全产业链布局上。
今年4月,在第十六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上,鄂托克前旗与江苏润阳签订了总投资高达297亿元的光伏材料及应用全产业科技园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项目将一体化推进硅料-切片-电池片-组件及光伏发电全产业链。这个投资规模,在年度扩产排名上位居第6位。
虽然贵为全球前三的光伏电池厂商,但江苏润阳在体量上与通威和爱旭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据公开报道,2020年江苏润阳销售额约55亿元,利润约5.6亿元,而同期通威股份和爱旭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是36.08亿元与8.05亿元。
那么,江苏润阳做光伏全产业链的底气在哪里?
答案在于股东。据了解,江苏润阳的第二大股东为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为江苏悦达集团,该集团属于国企背景,为江苏省财政厅和盐城市政府控股。
在江苏润阳与鄂托克前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前一周,鄂托克前旗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吴云曾赴江苏盐城就多晶硅全产业一体化项目,会见了江苏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王连春,并与润阳新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陶龙忠进行洽谈。
王连春表示,江苏悦达集团将全力支持项目合作建设,也有信心有决心推动项目落户鄂托克前旗。由此可见,江苏润阳之所以有底气斥资297亿元做光伏全产业链,主要原因就是背后有地方国企及地方政府站台。
此外,江苏润阳目前也在筹划冲击A股。公司于2020年11月份完成了股改及江苏省证监局辅导备案登记,计划择期在上交所申报科创板IPO。若顺利上市,江苏润阳将进一步解决资金难题。
5
一个项目就砸下300亿
东方希望干光伏毫不“保守”
东方希望集团成立于1982年,创始人为著名民营企业家刘永行,该公司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批民营企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如今东方希望集团已成为集重化工业(涉及矿山、发电、铝业、硅业、水泥、化工等10多个行业)、农业(涉及饲料、养殖等)、及商业地产为一体的特大型跨国民营企业集团。
虽然实力雄厚,但迄今为止,东方希望都未透露上市打算,对此,刘永行曾表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上市。以前我们做饲料的时候,很快能收回投资,没必要上市。上市就是融资,过于宽松的资金容易让人头脑膨胀,钱紧一点我们就会认真思考,如何花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刘永行还说道:“当初为了从饲料行业拓展到重工业领域,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进行考察,6年之后才正式介入重工业,用的全是自有资金。看似很‘保守’,但这种‘保守’帮助了我们,我心里很踏实。”
虽然刘永行说东方希望的行事风格偏向保守,但近年来,尤其是2020年以来,东方希望在光伏行业的投资不仅谈不上保守,反而颇为大胆。
东方希望进入光伏行业是在2013年,主营硅料业务,截至2020年底,东方希望多晶硅产能为4万吨,国内排名第五,全球排名第七。
2020年4月,东方希望与北海市签下30GW/年光伏材料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高达210亿元,这次投资的具体项目不详,但业界猜测,东方希望在完全掌握多晶硅、单晶硅片生产技术后,应该开始向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发力了。
此种猜测很快便被证实。
2020年6月,东方希望与三门峡市签订了10GW组件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高达100亿元。此消息明确了东方希望正在进行光伏全产业链布局。
时至今年5月,东方希望又开始加码硅料产能。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预计总投资300亿元建设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循环经济项目。该项目将总体规划40万吨/年多晶硅、高纯晶硅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以25万吨/年多晶硅为主体,配套建设20万吨/年工业硅、电子级高纯晶硅等项目。
投资300亿之后,东方希望马不停蹄,于年内又投出206亿。
今年11月3日,东方希望与乌海市政府签订了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根据协议内容,东方希望集团将在乌海市规划建设包括高纯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源网荷储等在内的一系列项目,总投资达206亿元。
从去年至今年,保守计算,东方希望已在光伏行业计划投资了816亿元。重金砸下后,东方希望的硅料产能急速提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无到有,一位光伏垂直一体化巨头有望就此横空出世。
4
投资332.5亿死磕硅业
大全能源聚焦再聚焦
从发展历史上看,东方希望与大全能源可谓是天平的两端。东方希望进入光伏行业,是以“保守”为出发点,而后逐渐放开;而大全能源则正好相反,其是一开始就很“奔放”,历经蹉跎之后,逐渐变得“保守”,如今只专注于硅料这一个领域。
大全能源的母公司为大全集团,该企业起家于机电器材行业,创始人为徐广福。2007年,伴随光伏行业迎来第一波发展高峰,大全集团在重庆投资建设了多晶硅生产基地,就此进入光伏行业。
站在光伏风口上,大全集团的光伏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其扩张硅料产能,并设立硅片产能,还在北美成立了全资子公司。2010年10月,大全新能源(DQ.US)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融资7600万美元(5.09亿元人民币),一跃走到了国际资本舞台的最中央。
然而,就在大全赴美上市后的第二年,美国、欧盟开始对我国光伏实施“双反”贸易调查,限制、打压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跟诸多中国光伏企业一样,大全也瞬间从盛夏掉入冰窟,而后甚至收到了纽交所的退市警告。
在中国光伏处在“悬崖边缘”的危急时刻,我国政府通过施行光伏标杆电价补贴政策力挽狂澜,行业开始全面好转。把握这个时机,大全能源顺势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成功扭转了颓势。
2016年,大全新能源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成功登陆新三板,一时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但好景不长,2018年,我国多部门联合发布“531新政”,该政策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本处在快车道上的光伏行业猛踩了一脚急刹车,光伏企业纷纷损失惨重。
在此背景下,大全能源先是在新三板摘牌,而后全面关停了硅片业务,通过收缩力量,守住硅料业务这一“基本盘”来应对危机。
收缩的打法确实很有成效。2018年,大全能源的年营收为19.94亿,而到了2020年,其年营收已达到46.64亿元,三年间增长了约134%,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与此同时,截止2020年底,大全能源拥有硅料产能7万吨,处于行业前列。
时至2021年7月,大全能源再次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代码:688303.sh),市值轻松突破千亿。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光伏垂直一体化发展已成浪潮,有实力、有资本的光伏企业接连开始布局光伏全产业链,而大全能源则与众不同,其仍在延续收缩力量的发展策略,始终关注于硅料这一个领域,颇有几分“逆势”而行的模样。
2021年12月,大全能源与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一项投资高达332.5亿元的合作项目,而该项目的内容全是关于硅料的,具体包括30万吨/年高纯工业硅项目、20万吨/年有机硅项目、20万吨/年高纯多晶硅项目以及2.1万吨/年半导体多晶硅项目。
300多亿元投资完全可以进行光伏全产业链布局,但大全能源的选择却是扩张各类硅料产能,这无疑体现了大全能源一以贯之的“保守”发展思路。
而对于未来,大全能源也没有做光伏全产业链的打算。在2021年半年报中,大全能源明确:公司拟在2024年底前实现高纯硅料总产能27万吨/年,从而更好地为全球光伏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投351.5亿从晶硅干到电站
阳光集团四进光伏“不信邪”
江苏阳光集团创办于1986年9月,实控人为陆克平,公司业务覆盖毛纺、服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态农林、房地产、金属制品等产业,是中国毛纺行业的一大巨头。1999年9月,阳光集团控股子公司江苏阳光于上交所上市(代码:600220.SH)。
从2006年起,阳光集团曾先后三次进军光伏行业,但每一次都是虎头蛇尾,惨淡收场。
其首次进军光伏行业起源于2005年。当时光伏行业正逢发展热潮,无数光伏圈外的企业都瞄准了光伏这一“财田”,阳光集团也投身其中。
2006年5月23日,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陈钟谋教授共同投资建立江苏阳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太阳能”),正式进军纳米技术太阳能光热伏电池领域。而后公告指出,此种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率高达35%,此话一经公示,整个光伏行业瞬间炸开了锅。
但到了最后,纳米光热伏电池不了了之,阳光集团第一次进军光伏行业无疾而终。
2006年6月,就在阳光集团纳米光热伏电池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其已经开始尝试第二次跨界光伏领域。彼时,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宁夏东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宁夏电力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出资协议书,三方按比例出资设立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阳光”),进军硅料及硅片领域。
公告表示,宁夏阳光的硅料生产规模为年产多晶硅4000吨,第一期先行建设1000吨产能。在当时,硅料行业的龙头是新光硅业,总产能就在1000吨左右。也就是说,江苏阳光一期硅料产能就直接媲美龙头老大,总产能更是其四倍,一出手直接成为了“亚洲硅王”。
但非常不幸的是,因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2年欧美“双反”,宁夏阳光先是被拖慢了投产进度,等到产能达标后,欧美“双反”又摧毁了光伏市场。时至2012年,宁夏阳光资不抵债,破产收场。
阳光集团第三次跨界光伏始于2010年。当时阳光集团旗下子公司紫金电子控股了即将借壳上市的海润光伏,并对股东作出了三年业绩承诺。
但当海润光伏上市后,三年业绩承诺无一达标,为此阳光集团赔付了现金共计约6亿元左右。而后,阳光集团展现了诸多辗转腾挪的招数,不断“吸血”海润光伏,填平为其付出的亏空。与此同时,阳光集团还疯狂减持,几乎卖光了持有的海润光伏的股票。
经此一折腾,海润光伏元气大伤,直接导致其2019年在A股退市。
时至2021年12月,阳光集团卷土重来,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拟定阳光集团将在乌拉特前旗投资建设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高达351.5亿元。
这是阳光集团第四次跨界光伏行业,而这次一出手就是光伏全产业链布局。351.5亿元的投资规模,直接排上了年度光伏扩产规模前三名。
从好的一面看,阳光集团已有数次跨界经验,对光伏全产业链似乎不陌生。但从坏的一面来看,阳光集团并未透露项目细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让人看不清。当下光伏行业产能扩张十分疯狂,即使阳光集团的光伏产业都能如期布置好,届时市场环境会变成什么样的,非常不好说。
此外,如此大笔的投资,阳光集团钱从何来?截止2021年三季度,其主体上市公司江苏阳光的总资产不过47.28亿元,近五年营收仅徘徊在20亿左右,归母净利润从未突破2亿元,最低时仅有1591万元。
四进光伏行业,阳光集团是否又是虎头蛇尾,还有待观察。
2
355亿上马一体化项目
合盛硅业要做硅基材料霸主
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SH:603260)成立于2005年,总部在浙江嘉兴,最早从事有机硅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的合盛硅业已成为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能同时生产工业硅和有机硅,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的企业之一。
一直以来,合盛硅业在多晶硅领域的投入都比较小,对光伏行业的深入程度也较浅。但如今,这一情况彻底扭转。
2021年12月,合盛硅业与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投资355亿元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预计至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
据了解,该项目将投资建设硅基新材料、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等工程。这意味着,合盛硅业不仅加码了多晶硅产能,更直接布局了光伏全产业链,一步到位,贯通了整条光伏业务线。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了解到,目前合盛硅业现有金属硅产能达到8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98万吨;即将投产的金属硅产能为40万吨,规划中及在建金属硅产能为80万吨;即将投产的有机硅单体产能为120万吨,规划中的为120万吨。而在本次硅基材料一体化项目中,合盛硅业预计将投建多晶硅产能20万吨,待此领域产能落成后,合盛硅业将成为产业链最齐全的硅基材料企业,更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硅基材料霸主。
在此背景下,光伏业务作为合盛硅业向产业链下游的延伸,当上述硅基材料产能全部落成后,则可能成为合盛硅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
聚焦主业憋出446.5亿大招
东方日升年底绝杀!
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6年,是国内资深且知名的组件厂商。其主要从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2010年9月,东方日升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代码:300118.SZ)。
2021年以来,东方日升进行重大战略调整,频繁强调要聚焦于光伏主业。为此,东方日升一方面积极回笼资金,出售与光伏制造业不相干的资产,转让江苏九九久和斯威克的股权,出售光伏电站。另一方面,东方日升开始大笔扩产和布局,扩张产能、抢占N型组件高地、进击BIPV。
时至2021年底,东方日升更是直接放出“大招”,在包头拟投资446.5亿元建设“固阳金山工业园区增量配电网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了解到,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两大板块:一是制造板块,具体包括年产20万吨金属硅+15万吨高纯硅+10GWN型高效拉晶+3GW组件,建设周期预计为4年;二是发电板块,具体包括3.5GW光伏电站项目+1.6GW风电电站项目+储能项目。
在投资金额上来说,东方日升毫无疑问是今年光伏行业投资扩产手笔最大的企业。从投资内容上来看,东方日升已不再局限于光伏产业链,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源网荷储”一体化这一更大格局之上。
东方日升表示,本次对外投资可以促进公司的光伏产业链集聚效应,完善公司晶体硅料、硅料拉晶、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相关产品制造、光伏发电、储能等光伏产业链产能一体化布局,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和长远规划。
但与此同时,东方日升也表示,本次项目建设涉及投资金额大,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若公司需要通过自筹资金方式解决,可能会增加公司现金流动性风险。
结语
2021年光伏前十大扩产手笔,总计资本投入高达2656.5亿元。这只是按照但项目的投资额来排名,如果以企业排名,则数额更大。光伏的热浪指数,从这些数字中可见一斑。从年度十大项目的盘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光伏行业的几大趋势:
首先,原本存在感并不高的光伏玻璃企业,开始加入重金增产行列,如南玻集团和凯盛集团。事实上,今年还有诸多大手笔扩产光伏玻璃的企业,只是没有计入到文内,如冠盛集团先后投资了两笔100亿元的产能,亿钧耀能也投资了100亿元到光伏玻璃领域。
光伏玻璃的大扩产,与前期出现的玻璃产能不足、竞相涨价有很大关系。作为组件产品的重要辅材,去年四季度,光伏玻璃曾一度紧缺,导致价格飞涨,但如今情况已大有好转,一窝蜂扩产之后,会不会是紧接着的严重过剩?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做全产业链成为了潮流。在本次的十大盘点中,有5家公司都是直接投向了全产业链,若将通威也算入其中,即是六家。一方面,此种现象是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的必然,另一方面,通威股份、东方希望、合盛硅业这三家硅料厂商不约而同地选择向光伏产业链下游延伸,则代表了另外一种打法。他们掌握着光伏原料来源,又具备产业链协同优势,必然会对现有光伏行业格局带来巨大冲击。这或许还会带动其他硅料厂商涉足全产业链,届时“拥硅为王”将真正成为必杀技。
第三,本次盘点中可见跨界者众多,如华润电力、钧达股份、阳光集团,这会成为新的搅局者。从去年以来,跨界光伏的业企业数不胜数,但由于面孔过于陌生,业内人士难以感觉到威胁。如今2021年度光伏行业前十大扩产手笔中,有三家都是跨界者,实力之强,不可小觑。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跨界者成为光伏行业的挑战者,对他们来讲,抢市场最简单、最顺手的武器还是“价格战”,到时候很可能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最后,在本次盘点的投资额十大项目中,除东方日升、通威股份外不见其他老牌光伏企业。换句话说,他们的扩张项目都没有进入前十。事实上,这些“前浪”都有扩产计划,如隆基募资70亿扩产20GW电池产能,天合光能募资52.52亿用于电池+组件产能,晶科能源与阿特斯更是从美股回归A股,募资扩产。
相对于出现在榜单上的“后浪”们,这些老牌企业的扩产就显得谨慎许多。一方面,他们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其中还不乏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企业,因此老牌光伏企业的扩产,更多是锦上添花,无需冒险激进。
另一方面,老牌光伏企业从业时间更长,经历更多,他们深知光伏行业想“凶险”。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了三十多年,期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故事数不胜数,对于这又一次的行业燥热,老牌光伏企业更能保持冷静、克制,这是新手们难以拥有的岁月积淀。虽然在行业风气之时保守可能断送机会,但谨慎总归是没错的,暂时落后一点也比冲上去送了命的好。毕竟,这是一场指向2060年的长跑,活得久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