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首次回到西班牙,最让王公贵族们激动不已的是他从岛上带回的几个小木箱和小篮子,因为里面装的,全是黄金。
这个消息立马让整个西班牙陷入疯狂,成百上千的人们如潮水般涌来,纷纷要求加入船队前往淘金。其中,有出身高贵的名门望族,有胆大粗鲁的冒险怪咖,有强盗、有逃犯、有野心家、有破产者。为了快速致富,他们什么都敢干。
千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幻,但人性却鲜少改变,由此拉开的人类历史总在不同时空、不同产业、不同维度,反复重演。
而激荡200年的光伏发展之路,也是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航海大发现”“时代大冒险”。
其中最精彩的篇章,是由中国书写。
今天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下这部精彩绝伦、激动人心、空前绝后的壮丽史诗——中国光伏。
一穷二白
1839年,在太宗皇太极更改国号200多年后,已到暮年的大清帝国早就没了昔日恢弘壮阔的盛世气象,变得衰败没落,腐朽不堪。
这一年,为了解决走私严重、贸易猖獗的鸦片问题,道光皇帝派出得力干将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也是这一年,一个法国科学家在光照电极系统中首次发现光伏效应,没有人想到,这个当时毫不起眼的小小发现,会在100多年后掀起一场炙手可热、一往无前的新能源革命。
第二年(1840年),当不满销烟举动的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的国门,世人眼中满是震惊和恐惧,这个在过去几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综合实力都雄踞世界第一的东方帝国第一次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这是古老中国和现代西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结局大家都很清楚,清廷惨败,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这场战争,犹如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拉开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序幕。
1954年,当新生的中国正全力投入“一五”计划的建设实践。一万多公里外的大洋彼岸,美国贝尔实验室已成功研制,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块能真正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已达6%。
4年之后,中国才搞出自己的第一块硅单晶。
显然,对于这种发端于西方的高新技术,中国在开局还远远玩不过对方。
中国光伏的第一个应用场景,是人造卫星。
1971年3月,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备用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成为我国最早利用光伏供电的人造卫星。靠着光伏电池,这颗卫星在其轨道上稳稳运行了8年,其间传回了很多重要的遥测信息。
实践一号
而那些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专家们,也在无意之间,成了中国光伏发电的鼻祖。
此后,中国光伏从“上天”转向“落地”,宁波、开封等地先后建立太阳能电池厂。
1983年,距甘肃兰州约40公里的榆中县园子岔乡,当时国内最贫穷的乡村之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还没通电,村民只能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为了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在这里建设了中国最古老的光伏电站。
电站装机容量为10KW,这在当时已经算较大规模了。那个年代,中国光伏产业还处于萌芽时期,技术初级,规模非常小,全国总产量也就5MW。
正是那一块块深蓝的光伏电池板,点亮了当地村民的光明和希望,也为中国光伏未来跌宕起伏的漫漫征程,找到了最温暖倔强的初心和起点。
如今,在经过近40年狂风暴雨、烈日冰雹的无情侵袭之后,这些早已泛黄的电池板还在正常运转,以7KW的功率源源不断地向电网供电,造福一方。
只是,制造这些单晶太阳能电池板的,并非中国,而是日本。我们干的,就是个组装活儿。
不过,正是靠着简单直接的组装手艺,一穷二白的中国将第一次在光伏领域崭露头角,征服世界。
趁势起飞
1997年,为响应前一年召开的“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的倡议,中国决定实施“光明工程”。
工程的核心是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解决偏远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
而首期目标,是在5年内给800万无电人口送去光明。说白了,这就是10多年前榆中园子岔光伏项目的扩展。看来,虽然我国光伏技术落后,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比世界大大超前。
这年底,世界第一个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获得通过,煤炭、石油等人类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能源的地位开始动摇,新能源革命的脚步越来越近。
“光明工程”及陡然变化的国际能源环境,让中国ZF开始关注光伏这一新的发电方式。
第二年(1998年),中国打算建设国内第一个光伏电池示范项目,功率3MW。
正在电视前收看央视《新闻联播》的苗连生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
苗连生
做了几年太阳能霓虹灯生意的他对光伏产业充满兴趣,“上天把太阳赐予大地,我们就有义务将阳光转化为能源,造福人类”。
于是,他赶紧成立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天威英利),并成功揽下国家光伏示范项目。天威英利也由此成为中国进军光伏产业的第一家公司。
2000年,嗅到光伏商机的施正荣毅然放弃,在澳洲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带着40万美元、10多项光伏专利技术和一份商业计划书,回国创业。
施正荣
此前他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太阳能之父”、日后的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这一年,远在西安的李振国低调创立,在如今一骑绝尘的光伏龙头隆基股份的前身,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新盟)。只是当时,这家公司主营半导体业务,还在光伏门外徘徊。
李振国
新世纪之初,中国光伏产业的三位大佬都已登场,但掌声还未响起。
那时,美国、德国甚至日本的光伏企业,才是世界光伏舞台的真正主角。
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会大胆预测,到202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量将不到0.1GW。
如果那些与会的欧美顶尖专家能穿越时空,他们一定会为当初言之凿凿的权威判断感到羞愧难当。因为,2020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高达253GW,是他们预测的2500多倍,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20多年前,中国光伏产业的确还很弱小,在庞大的世界光伏版图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那时,背着一个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施正荣还游走在国内各大城市,四处推销自己的光伏创业计划。
“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施正荣的豪言壮语更像是一个江湖骗子随口胡诌的遥不可及的梦。
但有人愿意相信他的梦。2001年,在无锡市政府的资助下,施正荣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
第二年(2002年),一条10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无锡尚德建成投产,这一产能是中国此前4年的总和,直接将我国光伏产业和国际的差距缩短了15年。
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2003年,无锡尚德实现盈利92.5万美元。
而接下来的一次重大机遇,不仅让无锡尚德大赚特赚,更将中国光伏推向了第一次高峰。
2004年,德国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新法规定,ZF将对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给予长达20年、每千瓦时0.45-0.62欧元的高额补贴。随后,西班牙等欧洲各国迅速跟进,大力补贴光伏产业,欧洲光伏市场被彻底点燃。
随之而来的,是光伏需求的急剧增长和光伏产业的全面爆发。2004年,也得以永载史册,被称为光伏元年。
中国光伏企业也由此乘风起飞,远走海外,开启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之路。
2004年,无锡尚德光伏出口额大幅增长,翻了10倍,利润更是接近2000万美元,翻了20倍;
2005年底,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光伏企业;
2006年1月13日,身为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施正荣,更是以23亿美元的身价问鼎中国首富,这可比“马爸爸”早了近10年。
同样,天威英利的光伏产品也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大受欢迎,横扫欧洲市场。2006年,财大气粗的天威英利因为赞助德国世界杯,而在世界舞台风光了一把。
2007年,天威英利也在纽交所上市,缔造了另一个传奇。
2005-2007年,短短两年,就有上10家中国光伏企业登录海外资本市场,由此也开启了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中国首富施正荣、河北首富苗连生、江西首富彭小峰……
就像500年前哥伦布从美洲带回的黄金,光伏也让整个中国为之疯狂。
巅峰时,全国600多个城市将光伏看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很多还建有光伏产业园。就连那些生产内衣、袜子的企业也赶来凑热闹,投入重金上马光伏生产线。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就从几家猛增到几百家。
2004-2007年,仅仅3年,中国光伏电池产能就从50MW暴涨到1088MW,翻了20倍。2007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
至此,中国光伏产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大转变,成功逆袭,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雷布斯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是的,这次成功,似乎来得太过容易。但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也越容易失去。
当中华大地还沉浸在行业兴旺的繁华盛世时,一场致命危机却早已暗中潜伏。很快,中国光伏将为自己的弱点付出代价,遭受第一次惨败。
穿越危机
中国光伏的弱点与产业链息息相关。
光伏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从硅料到硅片的原料提纯制备,中游是从硅片到电池、组件的组装制造,下游则是从组件到电站的组合应用。
当时,中国做的基本是没啥技术含量的中游组装活儿,说白了,就是先从国外买来硅片,然后就着玻璃、背板等配件,粘个胶,搞下固定,组装成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再销往国外,挣点组装的辛苦钱。一个组件,毛利率连4%都不到,处于产业鄙视链末端。
有种说法很形象,叫“三头在外”,即原料、设备和市场都高度依赖海外,90%以上的晶硅原料靠进口,90%以上的加工设备买自国外,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海外。
甚至有人说,中国光伏产业90%都是买来的。
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不管是原料采购还是产品销售,我们都没有定价权,要是外资咬住价格做些手脚,中国光伏很可能血本无归;并且,客户高度集中在欧美也是致命伤,一旦市场有变,中国光伏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不幸的是,这两者都发生了。
先看价格。
产业迅猛发展下,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也是蹭蹭蹭往上涨。2004-2008年,多晶硅价格直接从约20美元/公斤暴涨到最高时的近500美元/公斤,翻了超过20倍。那时,晶硅原料利润能占到整个光伏产业链的70%。“拥硅为王,达产成金”成了世界光伏圈的共识。
这种背景下,精明的欧美厂商趁机推出,能锁定价格的3-10年期长协合同。很多中国光伏企业纷纷中招,将原料长期锁定在了较高价位,埋下了随时可能引爆的大雷。
比如,早在2006年,多晶硅价格在100多美元/公斤的时候,无锡尚德就和美国晶硅巨头MEMC签订了50-60亿美元的10年期供货合同;2007年,在多晶硅价格大幅涨到300多美元/公斤后,又和另一美国供应商签订了6.87亿美元的长协合同。
如果施正荣知道多晶硅价格将在2、3年后开启暴跌模式,当时一定不会做出如此大手笔的拍脑袋决定。
只是,世间从来没有如果。
再看市场。
2008年9月15日,当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布申请破产时,世界感到的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很快,一场惊天的金融海啸从美国出发,挟雷霆之威席卷全球,世界,一片黑暗,到处是悲惨的号叫。
欧洲更是深受打击,陷入还不起钱的严重债务危机,雪上加霜。
危机重重下,欧美各国一边不断减少光伏需求,一边大幅削减光伏补贴。需求的骤降一方面让光伏组件等产品交易量价齐跌,另一方面也让多晶硅原料价格持续暴跌。
2009年,仅仅一年,多晶硅价格就从巅峰时的近500美元/公斤跌到50美元/公斤;2012年之后,又跌回光伏产业爆发前的约20美元/公斤。
这下,那些先前以高价签订多晶硅长协合同的中国光伏企业,就倒血霉了!要么硬着头皮继续花高价拿货,要么撕毁合同赔付高额违约金,怎么着都是血亏!
2011年,连光伏大佬无锡尚德也撑不住了,只得提前终止长协合同,巨赔2.12亿美元了事。
一边是原料端的长协高价,一边是产品端的萎靡低价,两头围杀之下,中国光伏靠无数民工撑起来的微薄利润走向消亡,生存,突然成了奢望。
萧瑟寒风中,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遇难,大量倒闭,甚至一度只剩下不到50家。
在这形势严峻的危急时刻,中国出手了。
中国光伏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两点:市场过于依赖欧美;原料(多晶硅)没有定价权。
中国的应对,也是这两方面。
市场危机的处理,来自中国ZF。
2009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未来2-3年,投入约100亿元财政资金,补贴光伏发电产业,加快其规模化发展。
《通知》规定,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总投资的50%,对偏远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则补助总投资的70%。这种补助力度,我滴个乖乖!
这就相当于说,家人们呐,你们开足马力,尽管去搞光伏项目,国家至少承担一半的成本。
“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开启了光伏产业的“国内大循环”。
这一招,核心就是扩大国内市场,减少国外依赖。
201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2200MW,其中“金太阳工程”项目规模为677MW,占比超过30%。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国外需求比例已由先前的90%大幅下降到60%,“金太阳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原料(多晶硅)问题的解决,则来自中国另一个光伏大佬——朱共山。
早年,朱共山深耕于热电领域。2007年,整合了10多家热电厂的保利协鑫成功登陆港交所,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朱共山开始被称为“民营电王”。
2005年,一次偶然,朱共山接手被原股东抛弃的某多晶硅项目,意外进入光伏产业。2006年,朱共山专门为此成立江苏中能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中能)。
彼时,中国化学集团旗下的华陆公司刚刚攻克多晶硅生产的冷氢化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填补了国内的多项技术空白。
两家公司一拍即合,决定采用新技术生产多晶硅。2007年底,一条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建成投产,新技术大获成功。尝到甜头的江苏中能迅速扩大产能,用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将多晶硅生产成本降到新低。
2009年,保利协鑫顺利收购江苏中能的所有股权。
第二年(2010年),当所有同行都在为,多晶硅价格从近500美元/公斤暴跌到40美元/公斤而忧心忡忡时,朱共山却在保利协鑫的年报中慢悠悠地说道,“通过美国研发中心和江苏中能的紧密合作,多晶硅项目完成了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多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约22.5美元/千克”。
这意味着,即便在40美元/公斤的市场低价,保利协鑫仍能盈利。多晶硅的产能和定价权问题,也迎刃而解。
市场和原料的突破,让中国光伏产业穿越了严峻的金融危机。
至暗时刻
就在中国光伏企业稍微喘了口气、以为万事大吉时,一场更大的危机却正在袭来。
欧美市场上,极具性价比的中国光伏产品大受青睐,这让那些依靠ZF补贴勉强过活的“地头蛇”很是不爽。
再这样搞下去,我们都得死翘翘!
”某美国光伏巨头的话一针见血,道出了欧美光伏圈的深深担忧。
于是,他们出手了。
2011年10月,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联合一众美国公司向美国相关部门提出申述,指责中国光伏产品存在非法倾销、非法补贴的不公平竞争行为,要求ZF严惩。
美国很快回应,正式立案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最高约250%的反倾销税和15%左右的反补贴税,远超中国光伏产业的承受范围。
并且,SolarWorld还不满意,又在欧盟搞事,提起类似诉讼。
2013年6月,欧盟跟随美国,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而如果两个月后中欧双方还是没有达成解决方案,这一税率将大幅提高到47.6%。
这下问题就大了,要知道,欧盟的市场地位可比美国重要太多。
2011年,中国向欧盟输出了高达21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出口量占中国光伏总产量的70%。一旦欧盟加征高关税,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力就大大减弱,中国将迅速失去这个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滞销光伏产品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巨大压力,将严重威胁中国上千家相关企业的生存和近百万人的就业。
果然,出大事了!
2013年,行业大佬无锡尚德无力支撑,破产重整;光伏巨头江西赛维重债缠身,奄奄一息;众多相关企业也惨遭重创,元气大伤。
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至暗时刻,稍有不慎,便会顷刻覆灭,满盘皆输。
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ZF果断出手了,因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新能源战争”。
一方面,祭出“双反”大棋,针锋相对,硬刚到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另一方面,则赶紧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补贴力度。
2012年,中国“金太阳工程”项目获批规模高达4.54GW,是2011年的近7倍;
2013年,国家出台的重要光伏政策就至少有15条。
但重赏之下,也滋生出一些让人心寒的行业异象。
比如,有些户主私自加装光伏板,增加上网电量,骗取光伏发电补贴;
更有不法机构,盯上光伏扶贫工程,搞出“零首付”的光伏骗局。
正因为“诈骗”“骗补”的丑闻不断发生,中国光伏产业一度被骂得很惨,“
是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垃圾产业即将销声匿迹等叫骂声充斥网络,甚至只要有人发文为光伏产业辩护,评论区就是骂声一片,就连作者也要被轮番羞辱、反复鞭尸,搞得很是狼狈。
剩者为王
在国内被叫骂打击,在国外被制裁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的生存环境,不说十分糟糕,至少也是非常凶险。
一时之间,中国光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可怕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所幸,中国光伏是前者。在困难和艰险面前,中国光伏选择的,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苦炼内功,奋发图强。那些欧美拼命封锁的,我们越要得到;那些外资极力阻拦的,我们偏要到达;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最终,中国光伏顶住所有质疑压力,历经坎坷,涅槃重生,不仅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赶超突破,还顺便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如今号称“光伏一哥”的“当红辣子鸡”隆基股份。
而隆基股份的故事,还得从其创始人李振国说起。
前面说到,2000年,李振国创立半导体公司西安新盟,站在了离光伏大门一步之遥的地方。2005-2006年,在那个“拥硅为王,达产成金”的年代,当看到纽交所站台上神采飞扬、并很快成为中国首富的施正荣时,李振国决定向上游的硅片制造进军。
2007年,西安新盟改名为西安隆基,“隆基”来自李振国母校兰州大学老校长的名字江隆基。2008年7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西安隆基正式改名为大家十分熟悉的隆基股份。
制造硅片,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将多晶硅原料铸成多晶硅锭,再切割成多晶硅片;另一条是将多晶硅原料拉成单晶硅棒,再切割成单晶硅片。
区分多晶硅和单晶硅,主要看硅晶体的晶面方向,方向不一致的,就是多晶硅,方向一致的,就是单晶硅。简单来说,就是单晶硅比多晶硅有更规整的内部结构。
正因为如此,与多晶硅相比,单晶硅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那时,多晶硅因为价格优势明显而占据市场主流,正大出风头的无锡尚德采用的就是多晶硅技术;而单晶硅则更像行业贵族,主要被用在高端产品上。
走哪条路线,李振国也曾犹豫不决。
但在仔细研究、反复比较、苦苦思索了十天十夜后,李振国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便多晶铸锭能做到零成本,单晶电站在度电成本上仍有优势”,因而,“未来光伏发电的主流路线是单晶高效电池。”
于是,李振国领导的隆基股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单晶硅的发展路线。
选择了非主流,就是选择了孤独和寂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押注单晶硅的隆基股份的市场份额和地位都相当有限。在依靠多晶硅大发其财的无锡尚德和保利协鑫大红大紫、风光无限时,隆基股份的背影着实很是凄凉。
带着这种凄凉,隆基股份独自穿越了金融危机的无情打击和欧美“双反”的至暗时刻。环境无比险恶,李振国的内心却异常坚定,单晶硅才是未来。自始至终,李振国选择的,是埋头苦干、升级技术、降低成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长期坚持下,隆基股份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2014年,其单晶硅已具有明显的全产业链成本优势。同等条件下,相比于多晶硅,单晶硅的度电成本要低5%-10%,而发电效率则高出5%。
这项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项先进技术——金刚线切割。
2012年底,隆基股份率先引进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造价昂贵,在技术应用前期,隆基大亏数千万元。但隆基非但没有气馁,反倒咬紧牙关,就算亏损也要鼓励推广先进技术。
在实践中持续摸索改进,加上相应配套体系不断建立完善,隆基不仅很快扭转了采用新技术造成的亏损局面,还因为新技术的效率优势,产能大为扩张,成本大幅下降。
2015年,隆基顺利完成对所有切片的金刚线切割技术转换,全面实现技术升级。
在隆基的示范引领下,先进的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在中国光伏圈扩散开来。2017年,连多晶硅厂商也受到触动,开始引入这项技术。
根据估算,采用金刚线切片,能为中国光伏产业每年节省成本100多亿元!
有了效率和成本优势,接下来要改变的,是下游厂商对多晶硅的长期使用习惯。
为此,李振国经常亲自跑到下游厂商游说,还让隆基自己下海,向下游领域延伸,力推单晶硅路线。
而这时,中国的光伏政策也在与时俱进,积极调整,一改以往放养扩张、一视同仁的大家长模式,转向扶持高技术、严格限规模、大力降补贴甚至无补贴的高严冷模式。
“领跑者”计划、5·31新政、平价上网……
国家每次更严厉光伏政策的出台都是一次行业巨震,也是对中国光伏更高远深重的期待。
淘汰落后产能、摆脱补贴依赖、让“先进技术引领”“先进企业引领”……
而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光伏的平价上网、自力更生,能在市场和煤电等传统能源实力争锋,引领中国的新能源未来。
通往最终目标的途径只有一个:适者生存,剩者为王!
中国光伏,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新游戏规则为技术含量更高的单晶硅献上了一波强力助攻,加上不断强化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单晶硅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市占率不断提高。
2019年,中国单晶硅片市占率达到65%,首次超过多晶硅片,逆转局势,成为市场主流;2020年,这一比率更是超过90%,基本实现对多晶硅片的全面替代。
隆基股份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整个硅片行业的变革,让我们把“真牛!”打在评论区以示敬意。
同时,隆基还保持每年占营收5%-7%的高研发投入,打造持续领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2021年,隆基先后7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将n型TOPCon、p型TOPCon和n型HJT电池的转换效率分别推高到25.21%、25.19%和26.30%。
今年3月,隆基又在1周内2次刷新世界纪录,将p型HJT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到25.47%。
正是在隆基股份等光伏企业的拼命坚守、持续努力下,中国光伏产业才能在内忧外患的高压下逆势崛起,走向辉煌。
如今,不管是产量、技术还是装机量、发电量,中国光伏都已领先欧美,冠绝全球。
2020年,中国16家光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光伏新项目投资超过4000亿元,曾经的“逃兵”施正荣也杀了回来,携亚洲硅业敲打着科创板的大门。
中国光伏,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的熟悉模样。
重回巅峰
与上次辉煌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早已由低端组装当道的光伏大国,成长为全产业链硬核的光伏强国。
如今,光伏,已是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这张名片将在未来30年的能源结构转换中,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给中国带来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光明前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显示,2050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的最大电源,光伏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分别达到惊人的50亿千瓦和6万亿度,贡献全国总装机量和全社会用电量的59%和39%。
到那时,中国光伏又将是何等震惊世界的繁华景象!
欧美的制裁打击,不仅没有压垮中国光伏,反倒让其全面觉醒,重回世界巅峰。
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欧盟终于开窍,制裁封堵不能限制中国,只能限制自己。2018年,欧盟正式宣布,终止所有对华光伏“双反”措施,恢复正常贸易,一场历时6年的闹剧终于落下帷幕;
而美国则执迷不悟,贼心不死,虽然在2019年大幅下调对华光伏“双反”税率,但又搞出了“201关税”“反规避调查”的幺蛾子。
并且,美国还发起舆论战,诬陷中国某地存在“强迫劳动”,借此抵制中国光伏产品。
与西方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截然不同,中国一直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
如今,中国不仅将光伏产品出口到德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200多个国家,还积极开展“光伏国际培训班”等对外交流与合作,用中国标准和智慧贡献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光伏已成为世界的光伏。
199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是外国学者对中国最有历史穿透力的洞见之一。
同样,美国前国务卿、世界上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基辛格,也继承了这种看法。
2011年,在《论中国》一书中,他明确表示:“中国过去200年的衰落,对于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伟大国度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意外。这并非常态,中国迟早会回到巅峰,因为它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200多年前,当英国外交官扬言要怂恿国王攻打清朝,久经沙场、几乎征服整个欧洲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一针见血,说出了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我希望它永远沉睡下去”。
拿破仑没有说错,当伟大复兴的星星之火在每个国人心中被再次点燃,当东方雄狮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全面觉醒,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能够阻挡一个古老文明对重回巅峰的热切渴望,正如中国光伏曾经所经历的那样。
百年之后,一个悠久沧桑、历经磨难的东方大国终将凤凰涅槃,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