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持续加码碳中和,多方力量都在全面推动储能发展,2023年行业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则愈加重要。在4月7日举行的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TE Connectivity(泰科电子,以下简称TE)工业事业部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销售总监宋湘辉接受了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微信公众号:chuneng365)的采访。他说,与储能系统相比,储能连接器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个“隐形的贡献者”,是储能系统中必不可缺的零部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连接和传感领域的全球企业,TE在储能行业拥有全面丰富的产品组合,其中包括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全覆盖的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
国际化与本土化“双向奔赴”
TE总部位于瑞士,截至目前已经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其广泛的连接和传感解决方案经受严苛环境的验证,持续推动着交通、工业应用、医疗技术、能源、数据通信和家电的发展。TE近年以来,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将储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速布局。而作为一家跨国公司,TE创新性地运用了“全球解决方案与本土化服务与研发”的合作模式,也成为TE在国内储能行业发展的极大优势所在。
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微信公众号:chuneng365)了解到,TE从生产基地到研发团队以及销售工作人员,都实现了本土化需求。比如高压直流接触器继电器在深圳设厂,深耕本地化的研发和生产多年;大电流的重载连接器在厦门研发和制造;dynamic系列连接器则在苏州工厂做本土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等。
宋湘辉说道,TE深入洞悉本地客户的独特需求,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本地化便捷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已经成了镌刻在企业成长的基因。通过本地化,可以更直接与客户交流,接收到客户的需求,从而使得客户新产品的投入有更充分的准备,达到高质量要求。宋湘辉介绍道,目前为止,TE与多家国内头部企业都达成了长期合作。
另外,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与平衡上,TE实现了国际与国内资源的兼容与互通,诸如将TE的全球资源和技术带到中国,亦或将中国的产品远销到国外之类,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TE的本土化服务能力、响应能力和交付能力,甚至本地化的有竞争力的价格,都为客户赢得了最好的发展土壤。
技术突围关键:安全与高效
据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微信公众号:chuneng365)了解,TE此次携一系列能够满足储能产业最新技术需求的产品和连接解决方案,亮相展会现场,受到了观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宋湘辉向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微信公众号:chuneng365)感慨地说,在储能行业,感受最深的就是技术更新迭代太快了。同时TE围绕储能,也做了很多的创新。针对储能变流器,TE推出的产品能够保持储能变流器高效稳定工作,根据设备当前运行模式适配不同的工作环境,保护各模块和电池组的安全。
其中HS 系列铝壳电阻,耐脉冲能力强,功率密度大,散热性能强,且高温环境下依然性能稳定,功率可以覆盖到5W-500W之间;BCF系列三相滤波器适合逆变器、整流器等电气自动化应用,而且连接安全、方便,电流规格可以覆盖至7A至180A。能够保持储能变流器高效稳定工作,根据设备当前运行模式适配不同的工作环境,保护各模块和电池组的安全。
宋湘辉继续向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微信公众号:chuneng365)介绍道,针对光伏逆变器连接方案,Micro-Mach连接器实现了板到板,线到板的解决方案,根据客户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电流和容量,带来不同的连接服务,达到快速切换的功效。
比如P2信号继电器和OJS PCB功率继电器,体积小,可以节省空间;T9S PCB功率继电器则用一体成型触点,提供出色的温升控制能力,且触电间隙种类多,内置高性能温度传感器,可实现 24 小时安全监控,有效提升连接器使用寿命。冰箱式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安全性。在极端温度、高电压和电流切换等严苛环境下,大电流依然能快速、稳定地切换,助力客户实现“支撑电网”的效果。此外还可提升逆变器智能化程度,为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提供高适配性。
TE推出的T9S/V系列继电器和ECK高压直流接触器
针对电池管理连接解决方案,TE推出了适用于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可满足不同工作电压下的电能输出与回收,能够助力设备高效工作并延长电池寿命。
重载连接器,首先实现了安全和可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因为要集成更多功能、要将更多功能性部件嵌入更小的空间,TE尽量思考如何将尺寸设计到最小,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尺寸可以最大限度的变小,帮助客户节省一些材料,节省一些成本。宋湘辉说,TE始终追求的是能否帮助客户提供更大功率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再则,从产品颜色上也做了创新,采用代表电力的橘黄色,从视觉效果上给了客户充足的安全感。
而谈到未来如何增加产品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宋湘辉说,对于TE来说,这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为了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行进,一切,都值得去尝试!
来源: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