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港首条氢能源公交——临港7路线路已运行一个多月,每天往返在临港产业区和泥城等社区之间。车辆外观乍看之下和普通公交并无两样,不同之处是藏在车顶的6个储氢瓶。
在距离公交总站不远的一个小型加氢站里,工作人员正在给公交加注氢气。上海临港捷运交通公司机务部经理朱志强说,“加氢基本上18到20分钟左右,加完一次氢可以连续行驶超过350公里。和纯电车相比,补能环节时间大大节约,能耗成本也和电车比较接近。”
这条线路目前还只是示范运营。据了解,一辆氢能源公交的总价大约200万元,其中约60%都来自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扎根临港的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公司,目前已推出自主研发的80kW、100kW和150kW氢燃料电池电堆,可应用在乘用车、公交、重卡等不同场景。
谈及成本,公司总经理易培云持乐观态度,“2019年的时候,100kW的电池大概要100多万元,150kW就快200万了。现在,一个150kW电池就30万元,降了很多。”
成本的降低,来自技术的进步,也来自周边产业链的集聚。在氢晨所在的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内,已经吸引了包括双极板、膜电极、电解槽等2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一个氢能产业“朋友圈”已经形成。易培云说,本土上下游企业握指成拳,以及日后的规模化量产铺开,都将推动氢燃料电池进一步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也将提供政策支持。除了为核心零部件研发提供资金补贴外,“十四五”期间,新片区还将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应用,并建设14座各类加氢站。首座油氢合建站平霄路站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表示:“临港未来要推动公交、中运量、通勤班车、市政环卫相关车辆,要用氢燃料。第二个渣土车,给一些营运资质,比如两港大道渣土车这么多,氢燃料的不用排队,我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李向聪介绍,他们还将探索风电、光伏等零碳制氢,并通过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尝试突破制取氢气必须在化工园区内这一限制,实现制氢、加氢一体化。
“我们会利用临港的制度创新优势,去解决制氢加氢一体站合法化的问题,通过建示范站来推动绿氢在临港发展。最终目标是推动临港形成一个生态,从人才、企业、高校、研发场景集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