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突发!遭遇“不可抗力”,锂矿合作终止!

当地时间周一(6月25日),在伦交所上市的第一非洲矿业有限公司(Premier African Minerals Limited,下称PREM)向天华新能发出了不可抗力通知(Force Majeure notice),称该工厂目前已经无法生产出足够的锂辉石精矿来满足与天华新能(曾用名为“天华超净”)签订的承购协议的条件。原因是其最近建成的工厂的碾磨问题影响了生产计划,并称正式的不可抗力状态已经生效。

据悉,天华新能去年曾提供约3500万美元的预融资金额,帮助建设祖鲁锂钽项目的大型选矿厂。协议签署后,天华新能已向第一非洲矿业提供了345万美元,确保工厂试验装置的安全。根据协议,天华新能公司将有权获得祖鲁锂钽项目投产后前三年生产的锂精矿,直到预付款全额全部使用完毕。

有网友评价道:“碾磨问题应该算不上'不可抗力',真正原因还是因为2023年国内市场锂矿价太低,非洲锂矿厂家找个理由毁了约,仅此而已。"另有网友调侃道:“天华新能已提供的345万美元,大约25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与其2022年净利润的65.86亿元相比,这点损失不痛不痒。”

如上所说不假,但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何中国锂矿企业海外投资坎坷不断?

锂矿合作终止消息频传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数据显示,中国锂资源仅占全球总量的7%。而2021年中国的锂消耗却高达30.52 万吨(LCE),占比全球约68 万吨 (LCE)的40%以上。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曾冲高至60万元/吨,中国企业海外找矿热情也随之高涨。但耐人寻味的是,近期锂矿合作终止消息频传。

在不久前的6月17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表示,将提前终止公司与澳矿企PMI此前签订的代加工合同,合同终止后,PMI将以市场价格向赣锋锂业销售原代加工部分锂辉石。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合作终止的原因主要是PMI方面认为,目前碳酸锂价格已较去年大幅下跌,直接卖原矿更划算。

合同涉及的Mt Marion锂辉石项目

除了“代加工合约终止”、“不可抗力”之外,还有以政府名义下达的强制措施,这让出海企业显得更加“窘迫”。2022年11月2日, 加拿大创新、科技和经济发展部发布公告,要求中矿资源、盛新锂能、藏格矿业三家中国锂矿企业在90天内剥离或撤销其在加拿大锂矿公司中的股权投资。

不过,今年碳酸锂价格曾暴跌至18万元/吨,这样看来,出售不确定性极高的海外锂矿资产,或许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除此之外,2022年12月,津巴布韦禁止出口未经加工的锂矿,今年2月,美国试图和欧洲、日本等国组建一个“关键矿产买家俱乐部”以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为锂而“狂”,为锂而“殇”

如果说2022年,锂矿企业为了锂而“狂”,那到了2023年,则是“为锂而殇”。因为难的不仅仅是海外,今年6月初,位于“亚洲锂都”江西宜春的著名的414矿仍然因修路无法前往,而通往414矿的山脚下,往日加工业务繁忙的磨粉厂和浮选厂,很多都是大门紧闭,没有开工迹象。

414矿的路两边的磨粉、浮选厂

6月20日,西藏矿业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经三次流拍后挂牌底价已由最初的6.84亿元降至4.79亿元……

锂矿行情“过山车”式的起伏与该行业“”大喜大悲”的背后,反映的是锂资源开发与供应体系的不完善。

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锂矿企业需要加强盐湖提锂等的技术突破,控制成本、提升利润率,同时在海外投资时还需仔细研究资源国的政策,充分考虑地缘政治风险。

另一方面,需要构建碳酸锂期货交易体系。碳酸锂期货上市后,能为相关企业提供锂盐产品价格保障,锁定未来利润,助力国内企业更好地参与开发国际资源。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三家锂期货合约,分别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2021年5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2021年7月)、新加坡交易所(SGX,2022年9月)。

国内方面,据悉,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在推进碳酸锂期货、期权研发工作,已研究制定了相关合约及细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突发!遭遇“不可抗力”,锂矿合作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