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3家深圳上市公司集体涉氢,释放深圳氢能市场加速信号?

深圳自2021年12月17日发布市级氢能政策以来,在产业的推进上一直是不温不火。受疫情影响,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上,截止今日,2022年深圳投放了21辆,其中3月就投放了19辆。

近7天内,记者获悉,已有至少三家深圳上市公司发布氢能领域的投资公告,包括鹏博士、雄韬股份、洪涛股份等。其中鹏博士注册地虽然在四川,但是前四大股东均是深圳企业,鹏博士实控人旗下企业也均为深圳企业,可谓与深圳密切相关。

随着上海、北京地区示范城市群行动方案公示并进入执行阶段,广东城市群方案也开始加速落地。在此情况下,各企业纷纷启动广东示范城市群方案落地的准备工作,抢得先机。

“春江随暖鸭先知”,上市公司多为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具有代表意义。这次三家上市公司的集体布局氢能产业,能否代表深圳氢能市场提速的信号?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三家上市公司涉氢环节。

1、鹏博士:携手深重投,推进燃料电池电源、汽车业务

5月13日,鹏博士发布与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的公告,双方合作成立双碳产业基金,在深圳建设氢能产业园,并将全球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和整车总装技术引入深圳落地,此外,双方还将引入两院院士、顶尖专家以及科研领军人员,在深圳建立全球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为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清洁化应急能源,为物流运输企业提供清洁化和智能化的运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双方通过双碳产业基金推动收购深圳市千懿氢能有限责任公司,鹏博士最终将成为其单一大股东。

2、雄韬股份:携手广州白云区成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企业

5月17日,雄韬股份发布《关于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公告》(以下简称“《投资公告》”)。《投资公告》指出,近日雄韬股份与广州白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产业投资”)、广东德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德氢”)及广东云聚氢能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广东云聚”)签署了《关于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之股东协议》,拟共同出资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设立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韬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其中公司认缴出资人民币6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 60%,白云产业投资认缴出资人民币1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广东德氢认缴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0%,广东云聚认缴出资人民币1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合资公司目标成为一家真正具有氢燃料电池应用解决方案能力同时为行业贡献氢能源在车辆领域的差异化应用样本的标杆企业。

3、洪涛股份:携手凯豪达开展电解水制氢设备、加氢站、储能业务

5月17日,洪涛股份发布《关于投资设立氢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指出,深圳洪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涛股份”)拟以自有现金8500 万元、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豪达”)拟以自有资金 1500万元共同投资设立凯豪达洪涛氢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其中洪涛股份持股85%,凯豪达持股15%。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解槽、水电解制氢设备、气体纯化设备研发与销售;供氢系统及加氢设备研发、销售。加氢站设计与工程技术服务、分布式能源动力装置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销售、分布式储能系统研发、设计,电解槽、水电解制氢设备、气体纯化设备、氢燃料电池销售;分布式储能系统工程施工。

三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内容中,记者发现了以下特点:

(1)合作为主。三家上市公司以合作形式开展业务,同时从公告看,更多是布局意味,为示范城市群的开展做一些准备工作。

(2)领域多样化。三家公司公告的规划涵盖了制氢、氢能应用、产业园等多个环节,在应用端还包括了备用电源、汽车、储能等多个方向。

(3)国资背景。鹏博士的合作方深重投、雄韬股份的合作方白云产业投资均属于国资背景的资金方。

深圳氢能市场的“提速”仍需等待,但值得等待!

从近期三家上市公司的行动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深圳地区氢能市场似乎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企业希望广东示范城市群能够推动深圳地区氢能市场的发展,并愿意进行市场布局;另一方面,由于以深圳市氢能规划为代表的政策态度让深圳企业不得不做好布局其他市场准备。

记者在《示范场景“非热门”、专啃硬骨头“很深圳”!制氢储运标准为先,抢占下一站高地《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一文中,分析深圳市顶层规划文件的主要特点包括:

1、定位:肯定了产业发展地位,强调“战略性”。深圳对氢能产业定位:“实现碳达峰目标和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2、特色:重技术,重标准,“很深圳”。(1)深圳的政策文件以标准为先,并明确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2)除了常见的几大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外,深圳对于海水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核能高温制氢、CCUS、LOHC等前沿且“略显偏门”的技术也重点照顾,颇有一种抢占下一代氢能技术高地的意味。

3、规模:产业规模适中,示范场景“非热门”。深圳的产业规模为2025年500亿,2035年2000亿(广州为2025年600亿,2030年2000亿)。在示范场景方面,除了车用领域,深圳还重点提及了无人机、供电供热、船舶等,相对不那么“热门”。

碳达峰是十年后的目标;在技术与标准上深圳的目标是下一代技术取得领先;市场规模对比深圳的经济发展情况只能说适中。从定位、技术目标和规模上看,深圳市并不急于快速推动本地区氢能市场规模的扩大,更多是在等待与布局。

在现阶段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地区市场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根基,因此深圳相关企业要么同样以布局为主,放缓速度等待时机,要么在其他地区寻找市场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深圳需要有大量“功课”要补的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本地市场空间,这也是鹏博士、洪涛股份现在布局也仍有机会获取市场的原因。

另一个类似的地区是武汉,地方政府相对缓慢的鞠策导致武汉企业将精力放在外地。但根据企业向氢云链反馈,在第二批示范城市群名单的影响下,近期湖北和武汉正在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投入力度,部分氢能企业正将资源与精力向武汉地区回拢。

这或许也是企业愿意布局深圳的原因:从武汉的案例看,广东城市群确实有可能会加快深圳氢能产业的发展节奏。深圳地区雄厚经济实力的背后意味着庞大的推广规模,值得等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3家深圳上市公司集体涉氢,释放深圳氢能市场加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