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央视财经评论:“氢舟”成功首航,氢能市场潜能有多大?

首航成功!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在湖北宜昌水域完成首航。这一突破在国内河流船舶应用中具有何种示范意义?氢能应用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氢能产业未来的潜力有多大?

“三峡氢舟”1号是我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目前,许多氢能应用场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氢能源公交车氢能源共享单车等。那么,氢能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未来商机和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完成首航

“三峡氢舟”1号总长49.9m,型宽10.4m,行深3.2m,乘客定额80人,主要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kw,最高航速每小时28km,续航里程可达200km,交付后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和葛洲坝两坝之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氢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三大优势,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上应用,可实现能源高效、零排放和船舶舒适度提升。

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冉毅川表示,根据我们的测算,相比传统的燃油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343.67吨。

在三峡工程下游的杨家湾码头建设了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三峡氢舟”1号在这里完成能源补给,加氢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

与氢能源车加氢相比,陆地上的车加氢主要采用加氢枪,加注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船舶加氢具有加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加注设备采用更加可靠的加注连接方式,并考虑船岸之间的紧急切断的联动功能,示范站可实现240kg每小时的氢气安全快速充装。

"三峡氢舟"1号的首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内河航运中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零突破。那么,这样的“零突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船舶成功“换心” 标志系统集成能力跃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指出,在内河航运船舶绿色化的过程中,整个动力系统的选择增加了一种理想的方案。

这表明船舶工业的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不仅仅是简单地替换一个部件,而是要实现心脏与其他机体的互联互通和联动。

同样地,船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涉及到氢能动力燃料系统和船舶其他构造,例如气瓶仓的新存在。

此外,这艘船还是氢能和锂电池混合动力的船舶,因此船的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所有大系统的互联互通控制都需要体现系统集成能力的升级。

郭丽岩补充道,随着技术成熟和拓展,整个“黄金水道”在绿色大保护的过程中,未来将有更多绿色船舶采用氢能这种清洁能源进行改造或采用新方案。这将确保更好地一江清水向东流。

不仅仅是氢能作为动力的提升,而是整体集成能力的提升,因此这是一个全面的改变。在“三峡氢舟”1号完成首航的同时,宜昌当地还建立了一个绿电绿氢的示范站。配套设施在发展氢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宜昌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呢?

绿氢船用 最佳场景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表示,“三峡氢舟”1号采用了氢燃料电池技术。

然而,氢燃料电池并非一项新技术,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目前,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尚不足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在这样一个场景下,氢燃料电池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三峡电站的发电属于清洁能源水电,其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储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使用氢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将三峡的电能储存起来,并在船上使用。

此外,这艘船还是一艘工作船,因此在范围内实现了完全的绿色能源转化。

这一场景非常理想,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场景出现。

有人之所以认为氢燃料电池不是新技术,是因为早在19世纪初,人类就发现了电解水可以分解氢和氧。1839年,人们开始制造氢燃料电池。

后来,阿波罗登月飞船上也使用了氢燃料电池。它既可以作为动力来源,同时还能产生水。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这项技术逐渐停滞。

如今,随着能源转换过程的推进,大量资金和人力涌入氢燃料电池研发领域。因此,氢燃料电池很可能成为一个待开发的庞大市场。

那么看过了湖北宜昌在氢能方面的尝试之后,再把视线转向广东佛山,在佛山丹灶“五金”小镇,氢能正在给这里的各个产业赋能。

“五金”小镇的“氢”装出发

走进广东佛山丹灶小镇,这辆身上带有氢能标识的公交车是央视财经记者第一个看到的氢能元素。车顶上的氢气瓶是它的动力源,六个氢气瓶装满可以跑三四百公里。排放的只有纯净水,就在不远处,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也是氢能的。

总台央视记者王颢一表示,像这样的一个罐子里面能装80g的氢气,在这个氢能单车上大概能跑80km。

越深入小镇发现氢能的身影越多,氢能几乎已经参与到了小镇的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

近几年当地一边引进氢能产业链上的企业,一边打造科研基地,吸引全国的氢能人才和科研院所落户丹灶,很快就补齐了氢燃料电池及系统八大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形成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当地基地的投产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的成本50%~60%,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丹灶项目计划投资规模超40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同时丹灶还引进了百亿级氢能新材料项目落地,将加快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核心关键材料国产化的进程,“五金”小镇开启了氢能发展新征程。

透过这个小镇的实践,在未来我们这个氢能的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方面,会有一个怎样期待?

郭丽岩: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郭丽岩表示,目前和未来氢能的应用场景将持续不断地迭代和展现,这对氢能的开发和安全利用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升其经济性。

实际上,氢能在各种能源转换过程中扮演着高效媒介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它能够推动传统能源行业和工业实现更绿色、清洁、低碳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的重要背景。

当前,各个主要经济体,包括我国相关传统产业,都在面向“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包括制氢、储氢、输氢和运氢等全链条的发展,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能源和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们需打通全链条上的所有堵点,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技术的瓶颈突破和资金在新赛道上的注入,应用场景将不断迭代。

例如,在氢能储能方面,以及解决氢能在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集中讨论的氢动力燃料电池。现在不仅局限于传统汽车领域,还包括船舶等其他动力领域。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经济性有望提升,而且具备安全稳定的性能,这一性能也将不断增强。

尽管氢燃料电池技术起源于19世纪,但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条件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除了上述提到的应用场景外,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呢?

刘戈表示,有人认为氢能可能是人类新能源的终极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尽管如此,大家都认为氢能产业链丰富且复杂,应用场景广泛,因此为商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例如,在制氢过程中,目前主流的是绿氢,即通过电解水的方式生产;灰氢则是通过煤炭生产。

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商业机会,因为氢气运输难度大,容易泄露,且需要在高压状态下运输,这些方面都需要攻克技术难题。在应用场景方面,虽然之前主要关注交通领域,但实际上氢能在工业和建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天然气管道中加入氢气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实现储能和用能的统一。

因此,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氢能都抱有较高期望。

氢能的使用有望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带来盈利升级的机会。因此,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抓住氢能带来的发展机遇,例如陕西榆林。榆林通过有效利用化工产业的副产品尾气来制氢,探索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新路。

最近,央视财经记者在陕西榆林华泰产业园看到,占地102亩、总投资5亿元的一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该地的制氢方式独具匠心,主要采取利用周边企业的化工尾气提取氢气的方式。

央视财经记者郑怡哲表示,石化企业大量的尾气通常只能通过燃烧进行处理。然而,通过我身后的这些管道网络,富氢尾气从周边化工厂输送到华勤新能源的处理设备中,再经过吸附过滤,这些尾气中的氢气最终会汇聚到我脚下的罐体中。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引进一家新能源公司打造氢能产业园。布局装备制造、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利用的全产业链,尾气的二次利用也延伸了化工产业的生产链条,提高了附加值,还可得到价格更低的优质氢气。

2022年,陕西省发改委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建设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以及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事实上,现在很多省份都和陕西一样做出了自己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有报告就显示,到2025年,也就是两年之后全国氢能的规划产值总额将会接近万亿元,那如何看待未来这几年我们氢能产业的一个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郭丽岩指出,现在国内外的机构和相关地方都对氢能产业寄予厚望。我们来测算一下,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到2050年,这个产业都将拥有万亿级和十数万亿级的市场潜力。我们现在的关键任务是使这个产业和市场更加安全可靠地发展,实现市场和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经济性和性价比,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这样,我们才能将现有的万亿、数万亿、十数万亿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切实的发展动能,这是尤为关键的。实际上,欧盟等经济体已经提出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他们将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比重从35%提高到了接近45%。

目前,主要经济体都在锚定碳中和过程中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的巨大市场空间。在设备安全生产和安全运输保障方面,他们都在努力提高能源的安全可靠性,以满足最终能源应用端的需求。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化、机制化的建设,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内生动能,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及整个国家经济的能源转型。

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都是巨大的,这个蓝图和愿景也十分美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挑战才能使氢能健康地发展?

刘戈:氢能发展成本是关键

刘戈强调,关键在于成本。目前,相较于其他储能方式,氢能源的价格较高,因此其使用场景有限。

因此,许多人寄希望于新的技术路径。例如,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火炬是甲醇火炬,由吉利提供技术支持。他们认为,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可以开辟新的道路。甲醇具有易于运输的特点,因此可以在传统的加油站和汽车中使用。这种新路径是否能够降低价格呢?

因此,现在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最关注的仍然是成本问题。

氢能是一种丰富、绿色、低碳且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目前,氢能正在快速渗透到交通运输、制造业、建筑业等众多领域。许多地方也在规划部署氢能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规模效应是我国氢能产业迅速发展的优势所在。一方面,这将会推动众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对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央视财经评论:“氢舟”成功首航,氢能市场潜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