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畜粪便做沼气,不用上山砍柴了,院子也干净了;沼液、沼渣还可以用来给果树施肥,每年能增加收入2000多元呢!”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洋石村村民李庆双兴奋地告诉记者。
发展沼气,给广西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据统计,目前广西累计建设沼气池293.71万座,入户率达到36.71%,位居全国第一。1280万农民从中受益,每年获得优质沼气燃料约12亿立方米,节约薪柴586万吨,保护森林面积约49万公顷;每年还可获得8千万吨沼液、沼渣等优质有机肥料;每年增收节支35.4亿元等。据介绍,废弃物经过沼气池发酵,90%以上的病菌和寄生虫被微生物杀灭,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传染病发病率也大为降低。
广西林业局局长黎梅松告诉记者,广西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展沼气,但由于建设、管理和使用都不过关,期间有过“两起两落”的深刻教训。1983年以后,广西摸索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沼气发展模式,才找到了一条适合在农村推广沼气的好路子。“沼气受到广西农民欢迎,必须加快发展速度。我们计划在今后八年内,再建设沼气池240万座,争取入户率达到70%以上,在全区实现基本普及沼气的目标。” 据统计,目前广西培养了2万多名专业沼气技术人员,每年建池能力可达80万座,保障了沼气池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广西林业局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介绍说:通过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三管齐下,广西沼气池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边建边废”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近年来,一些农民不再养猪、养牛,以“养殖-沼气-种植”为代表的沼气发展模式面临原料短缺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西各地开始试验用秸秆、蚕粪、西红柿等作为沼气原料,以便直接利用现有沼气池,减少建设成本。在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村、镇,也在开展集中供气试点。肖超认为:“发展原料替代和沼气产业化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沼气原料问题,但也要因地制宜,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