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NANO以人民币1.85万的“全球最廉价”车型高调面世不久,日产马上宣布将联合法国雷诺及印度巴贾杰汽车公司生产售价仅为人民币1.8万的汽车,韩国现代也不甘落后宣称到2011年或2012年推出一款约合人民币2.4万元的“超低价”小型车。汽车制造商们对“超低价”车的敏感反应和研发热情丝毫不亚于新能源车。
资源、能源吃紧!通胀压力难耐!
在NANO的启发下,汽车巨头们纷纷施展压缩成本的“神通”,在已经成熟的欧美汽车市场之外,在高度饱和竞争白热化的中高级车市之外,急迫地寻觅新兴的“蓝海”和更新的细分市场,来分解成本压力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当然这些“ULC”(超低价)车型研发生产出来,总会有消费市场买账,因为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的差异。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低成本并不是简单地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也不等于产业链上各环节成本最低”。安装10美元(是印度市场上最便宜安全气囊成本的十五分之一)安全气囊的“豪华版”Nano就算再便宜,估计大家也宁愿去选择开QQ。
这边厢是“超低价”,那边厢是“新能源”。为了扶持引导新能源车生产和消费,一批新能源车相继获得了国家的“准生证”,新能源车购置税也将豁免,但是就像有些车主说的“新能源车型昂贵的价格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起,尽管新能源车型好处多多”。在欧美市场销量已过百万的混合动力普锐斯,两年多在国内却只销售了不到3000辆。高昂的价格把庞大的消费群体挡在了“新能源”门外,而这两个数据的鲜明对比足以说明市场空间的巨大,市场前景的广阔。所以,那些正在卖力比拼谁能造出“更廉价”小车的汽车巨头们,何不把心思多放一些在如何实现“新能源”车的最优性价比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