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日,商业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艾睿铂)在京发布《Alix Partners(艾睿铂)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利润率约为10%。这便是典型的成熟的传统产业的样态。
利润?高利润?绝对的高利润?
我们都这么评价苹果公司在国内旋起的iPhone、ipad潮。你可知,iPhone4利润率高达60% ,但作为重要组装环节的富士康,却最不值钱。
我们深知,企业形成高利润的几种模式:垄断行业、高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资源占有、人才资源等。高利润主要来源于创新所带来的优势,是否具有把握机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
那么,时下最盛行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样态又该是如何?
新兴产业利润3%~70%
3月间,国家发改委发布数据,2010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销售利润率达5.41%,也创下7年来新高。发改委表示,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等数据已逐渐回归至金融危机前正常年份的增长水平。
发改委披露,去年1-11月,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6551.19亿元,利润达到359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9%和43.95%。其中,软件业全年收入达到约1.33万亿,同比增长31.3%;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7.07%。“
在新兴产业的典型产业样态里,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LED、电动汽车、风能和光伏产业了。
数据显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产业,LED产品,在几年前利润率可达到100%,虽然近年利润率降下来了,但也还能保持20%~30%的利润率。
而电动汽车,虽然一年来工信部只补贴了50亿元中的1亿,可谓九牛一毛,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的高利润空间。
据了解,每一部电动汽车有大约200-300公斤重的锂电池,这些锂电池需要60公斤的磷酸铁锂,年产100万辆电动汽车每年就需要6万吨磷酸铁锂。但是,目前全球可查的产能是1500吨,潜在的供需缺口非常大,导致磷酸铁锂的利润率高达70%。相比之下,普通新能源汽车只有20%左右的利润率,动力电池利润率达到30%到40%,电池材料利润率是最高的,正极材料目前是整个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最值得提到的恐怕还是风电,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惊人的。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典型的一支,从2008年开始迄今,风电整机千瓦招标价基本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下降,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4%,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那些无市场、无技术、无资本优势的三无风机企业,被整合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光伏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该产业去年全球市场有500亿美元。在市场的刺激下,去年中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光伏产业之前的高利润率一直备受社会“诟病”。说来说去,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光伏产业利润又该是怎样一番情势?
加州研究机构iSuppli的报告显示,2008年,光伏产业的利润率高达40%,而2009年大部分公司利润率为零。
2010年,权威市场研究机构英国IMSresearch的报告显示,是年第三季度,尚德电力(STP.NYSE)问鼎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冠军宝座,其超越的是薄膜电池霸主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但是仔细分析尚德电力多年来的财务数据就会发现,其光伏组件利润率并不高。2005年该公司毛利润率曾为30.3%,但2009年直线下跌至20%;净利润率则从5年前的13.5%下跌到去年的5.1%。今年第三季度虽然其业绩有所回升,但毛利润率仍不如2009年,只有17%左右。
而第一太阳能公司2007年到2009年的毛利率在45%到50%之间,净利润率则维持在27.9%到31%。是年一、二季度,第一太阳能的毛利率稳定在48%~49%的水平。
在光伏行业里, 据了解,尚德电力目前的毛利润率低于其他一线光伏组件生产商,如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林洋新能源的毛利润率分别是33.3%、31.4%和22.7%。
航天机电董事长姜文正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近年光伏全产业链毛利率估计不低于30%,其中组件为5%,而电站及上游业务的毛利率则远高于这个数字。
江苏某中型光伏企业有关人士对媒体表示,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不说,海内外市场光伏电池组件价格持续下行,近来企业利润下滑非常严重,已经不足5%。
毫不讳言光伏行业价格战
据经济之声报道,每逢门店开业,企业开张,与会人士总免不了要说几句道喜的话。然而在5月23日举行的中国机电商会太阳能光伏产业分会的成立仪式上,记者听到与会嘉宾更多的却是警告,他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价格战”。台下占全国光伏产品出口额95%的186家公司的代表,毫不讳言光伏行业价格战问题。
在大家普遍觉得光伏产业最坏的事情还未到来的时候——
今年3月份,去年最大的光伏需求增加国意大利突然放弃固有的光伏电价补贴机制,不再对电价补贴进行明确,这极大地提高了光伏电站建设的不确定性。
此外,欧洲主要光伏发电国家市场如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相继减少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增速最快的国家市场之一捷克更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其国内泡沫式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该方案包括征收26%的“太阳能税”。
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可谓再次遭受打击,数以百万兆瓦的光伏组件全部滞留在意大利港口,并被要求普遍降价30%。
据太阳能行业专业网站Solarbe光伏网报道,内部人士透露,这些组件的总量可能达几百MW,如果算上正在海运的将更多。
在光伏企业暗地里私自憋足了劲,羞于公开自身内在的技术、成本与价格的时候,一次机会便让他们缴了械。
据经济之声报道,在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工作的陈小姐,23日陪着老板来参加中国机电商会光伏产业分会的成立仪式。他们的公司在天津、河北都有污水处理等绿色环保项目,这次他们想看看光伏行业的市场前景如何?结果会议没开到一半,老总就起身准备离场。陈小姐私下跟记者说,才到会场一会儿,就有太多的负面信息灌到老板的耳朵里,
我们不能不说是外在逼迫了内在,在国内信息多有杜撰之嫌的时候,国外任何关于光伏产业的风吹草动,都足以让国内企业胆战心惊。起码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这样一家企业敢发飙说,“我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口”。因为出口丰厚的利润,没有企业不想分得一杯羹。至于国内,僧多粥少是一方面,再有这羹之于企业的热望也是欲壑难填,而利润之于国外更是不堪比拟。
迫降30%,岂非要了企业的命?
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内某组件产量排名全球前十的一位经理透露,据其所知,有一家位于昆山的光伏企业已经有一半的员工被无薪放假,而周边的几家工厂大多已停产一半左右。
据报道,由于销往欧洲的组件产品的毛利普遍在30%以下,目前,英利和常州天合的产品销售毛利均达到或超过30%;甚至国内光伏企业的领头羊无锡尚德的毛利都不到20%。若降价30%,则意味着什么?
据记者在进行信息收集过程中了解到,今年3月初,浙江省内一家代理公司出口一批光伏组件到意大利,但由于该国突然放弃固有的光伏电价补贴机制,这批产品只能滞留在港口仓库。对方提出,如果降价30%,他们才会接受这批产品,而这样的降幅就意味着亏本。而去年高峰时光伏企业利润可达30%至40%,但眼下只剩一半还不到。
如果光伏行业出现不景气,那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所受影响不容低估,二三线光伏企业将首当其冲。
“眼下的波折其实可视为一个提前到来的‘压力测试’。”浙江省太阳能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这样表示,光伏产业所需资金大,技术设备要求高,一些企业经受不住可能会退出。但光伏是朝阳产业这点没错,我国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将达50吉瓦以上,真正决心大的、耐受力强的企业会留下来。
光伏产业总的来说是一种政策控制下的市场经济,际通宝分析则认为,因此它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政策导向的影响,其二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现在是欧美等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与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一种博弈,最终将会达成一种合理而稳定的价格区间,不可能允许任何产业环节长期出现暴利,因此像前几年出现的那种短期投机及暴利的经营模式不可能长期重复上演。2011年市场竞争必然激化,价格战将是其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未来光伏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就此指出,产业链产品价格的全线下滑表明光伏行业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多晶硅、硅片等企业之前享受较高利润,这轮降价只不过使之让出一部分高利润,而受考验最大的将是光伏组件厂商。
“大鱼吃小鱼”非吃不可
尚普咨询预计,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电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吉瓦,有的甚至超过两吉瓦;一大批“挤破了头”闯进来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中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宏润建设、新华光等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世界市场能否消化这些新增产能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光伏企业残酷的竞争与厮杀已在所难免。
2011年,各国政府先后在对太阳能光伏项目补贴实施的削减计划,首先迫使中国光伏产业各环节的产品价格近期应声下跌。
全球最大光伏一体化生产厂商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6月27日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光伏组件及原料行业已告别过去的暴利时代,光伏市场已进入寒冬期。寒冬过后,光伏市场将逐渐恢复理性。
由于欧洲补贴政策变化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光伏产品制造商库存出现积压,6月份以来整个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的产品价格整体出现大幅下降。4月1日开始至今,现货市场多晶硅价格下跌40﹪至53.7美元/公斤,硅片价格下跌40﹪至0.54美元/瓦,组件价格下跌27﹪至1.13美元/瓦。全产业链价格的迅速下跌,使得所有光伏企业毛利率大幅下滑,利润空间迅速收窄,一部分无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开工率一度跌至50﹪以下。
去年是光伏行业火爆的一年。IMS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新增光伏安装量增长了130%,达到17.5GW(1GW=1000兆瓦=100万千瓦)。
不过今年的增速恐怕就没这么乐观了。行业观察机构Solarbuzz预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组件需求量约为20.4GW,增速将大大减缓。2011年的出货量将达到23.8GW,由于供过于求,组件出厂价可能将面临高达17%的跌幅。
光伏电池板的主要组成部分——太阳能电池的价格由于大量供给冲击市场以及欧洲削减光伏发电补贴导致需求被抑制等原因在五月开始下跌。
业界享誉的高盛集团投资的电池制造商Spectrawatt在四月关闭了其位于Hopewell Junction和纽约的工厂,裁员117名工人。
可是国内的重点企业确实另一番景象——
各大厂商扩容的步伐却一点也没有减缓。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称,在去年全球光伏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大型光伏企业纷纷扩产,全球产能将再攀新高。全球排名前七的光伏组件企业的总产能将由去年的8.58GW扩产至13.48GW,增长率将达到54.7%。
从龙头企业到二三线企业,2011年都无一例外地在产能扩张的道路疾驰,似乎谁都没有察觉过剩的危害或无惧投资的风险。然而,这种怪象背后却有着行业发展规律的合理注解,产能过剩恰是当前龙头企业所求,甚至是刻意为之。
以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江苏中能为例,2010年,江苏中能刚从1.8万吨扩张到2.1万吨,今年初又宣布将投资近150亿元人民币进行扩张,硅料产能将达到惊人的6.5万吨。江苏中能副总裁吕锦标介绍,今年下游龙头企业与江苏中能的多晶硅长单价格约为50美元/公斤,而6月份的市场零售价约为65美元/公斤。
2010年全年的高速发展期内,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光伏产业内新生另一个产业模式,即大规模扩张光伏电池生产线规模,快速挤占新增市场空间。2010年无锡尚德的产能也从700兆瓦扩张到了1800兆瓦,而据无锡尚德投资者关系经理张建敏透露,今年产能将达到2.4吉瓦;而英利绿色能源的销量也从2009年的525兆瓦提升到了去年的950兆瓦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光伏龙头企业如无锡尚德、常州天合、英利新能源等都有专业的团队分析预测市场变化,对今年的行业性产能过剩应是有所预料,但均在去年大肆扩张产能。可见,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已欲借产能过剩打一场价格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下加剧的竞争更利于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与售后等优势要素。
据悉,今年宣布扩大产能的光伏企业为数众多,一些公司甚至扩产超过1G瓦,去年虽然国家进行了几次光伏招标,但是能够发电并网的不过400兆瓦而已。与众多企业巨大的扩产目标相比微乎其微。
因光伏企业大幅扩产,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光伏企业开始停止一些生产线的产品生产,有人估计,现在光伏企业的开工率在50%-70%,如果市场需求持续下降,那么更多的光伏生产线将停产。
英利集团是光伏行业的龙头之一,该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就于近期在媒体上表示“去年市场那么好,小公司也要等大公司卖不出货了才能卖得出去。”尽管今年的光伏市场整体供大于求,但如果将小公司的份额从总的市场供应中去掉,大品牌的厂家对于市场依然是供小于求的。
内需拉动“力不从心”
6月初中国宣布十二五光伏装机上调5GW 至10GW,2020 年普遍认为装机目标将上调至50GW,高于之前的20GW。近日,我们了解到青海省9月份将有1GW 规模的光伏电站并网,与十二五装机目标上调形成呼应,也使2011 年中国光伏装机将超过之前1GW的预期。
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华表示,今年4~5 月全球主要光伏市场德国、意大利均由于政策预期游移不定导致光伏装机处于几乎停滞状态,产能过剩带来严重的库存压力,使得4 月1 日开始至今现货市场多晶硅价格下跌40%至53.7 美元/公斤,硅片价格下跌40%至0.54美元/瓦,组件价格下跌27%至1.13 美元/瓦。全产业链价格的迅速下跌,使得所有光伏企业毛利率大幅下滑,利润空间迅速收窄,一部分无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开工率一度跌至50%以下。
进入6月,德国新补贴政策出台,由于3~5月仅安装了700MW 的光伏组件,年化装机低于3.5GW 的政策门槛, 7月1日将免于下调补贴,好于市场之前3-6%的下调预期。另一亮点来自中国市场。
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光伏产业90%是政策市场,目前光伏产业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还主要是政府行为,一旦海外市场产销平衡时,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拿出钱来补贴外国企业,因此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发展自己的市场显得尤为促迫。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认为,目前太阳能发电仍处在行业发展早期,市场和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全球光伏市场挑战巨大。其持续发展仍需社会各方尤其是各国政府的有力支持。2015年前国内的光伏行业将发生大规模兼并重组。
苗连生则指出,任何行业都有发展上升期和低谷期,光伏产业在渐渐告别过去的暴利时代之后,企业的生存正面临自身研发、管理、成本控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实力的考验。英利此前就十分注重上述几方面因素的积累,已经为即将到来的优胜劣汰做好充分准备。他表示,光伏产业未来将回归理性发展,发电价格会降至常规电力同等水平。
苗连生表示,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产业链各环节单独形成各自的利润空间,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这些利润空间之间并未有效传导,各环节之间的利润率不匹配,令整个产业链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尽合理。可以预见,未来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还有很大下降空间。
工序
环节 国际技术状况 国内技术状况
多晶硅 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产能主要技术在全球7大生产商手中 主要都为引进俄罗斯的改良西门子法,技术相对有一定差距,产能相对较少
硅锭、硅片 单晶、多晶技术都相对成熟,切割工艺不断提升,硅片厚度不断下降 单晶硅拉制技术比较成熟,单晶炉已实现国产化,价格低廉;多晶硅浇铸炉依靠进口,价格昂贵
电池及组件 电池片的光转化效率高 生产工艺和国际相当,生产设备国产化率最高,从业门槛最低,从事企业最多,且扩产最快,产量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光伏并网发电投资成本
装机容量 1kw 投资
(人民币万元/kw) 比例
前期费用、工程设计等 0.20 10.5%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1.09 57.3%
并网逆变器 0.20 10.5%
配电测量及电缆等 0.10 5.3%
设备运输 0.08 4.2%
安装调试&入网检验 0.23 12.1%
合计 1.90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发展报告
光伏并网发电运营成本分析
装机容量 1kw
投资成本(万元/kw) 1.895 负债比率 70%
资本金(万元) 0.569
开阔地并网发电小时数 1400 银行借款(万元) 1.327
年发电量(kwh) 1400 利率 5.94%
年财务费用(万元) 0.079
年运营维护费用(万元) 0.008
工资及福利费用(万元) 0.008 发电成本(元/kwh) 1.328
设备大修费用(万元) 0.008 增值税税率 17%
年折旧额(万元) 0.085 上网电价(元/kwh) 1.554
资料来源:银河证券科技部高新司能源与交通处郑方能:
价格理性回归:国内外对光伏产业的认识日趋统一
“近些年,国际国内对光伏技术及产业的认识越来越统一。”科技部高新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郑方能日前在接受《中国科技财富》采访时表示。
据预测,2050年以后,光伏发电将超过风力发电等其他新能源,成为新能源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种类,届时光伏发电成本也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降低成本,技术、产业双推动
据郑方能介绍,当前世界各国对光伏技术的研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将新能源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与扶持。在“十二五”能源科技发展中,太阳能光伏技术是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尚不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优势。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如果没有补贴,业主很难承受它高昂的成本。”
“通过政府进行补贴,拉动规模应用,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发电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科技支撑的角度,就是要实现技术突破,提高转化效率和发电寿命,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
据郑方能介绍,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光伏发电和热发电。相对成熟的还是光伏发电。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能应该说是已经很大了,能够完全满足2010年世界总的装机容量,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的实际出货量超过800万KW,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而我国光伏电池的95%以上用于出口。就庞大的产能来讲,国内目前的光伏发电装机显得微乎其微,截止去年底累计装机只有80多万KW。
“金太阳”取得了局部成效,未来利好在即
“金太阳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于2009年共同实施的旨在推动我国光伏应用的科技示范工程。我们希望通过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扩大市场,提高技术水平,推进光伏应用。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主要有太阳电池组件、逆变器和支架等平衡系统、安装基础等。硅材料生产本身要耗一定的能量,目前利用成熟的技术,生产每公斤的多晶硅料耗电是上百度级的。目前生产1Wp约需硅料6~7克,光伏系统的能量回收周期只有2年左右,和25年的发电寿命相比,我们获得的能量远远大于生产光伏系统消耗的能量。这几年多晶硅料的价格国际上的波动比较大,每公斤的价格在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之间波动,主要是欧美市场需求旺盛,多晶硅料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多晶硅料产能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现在硅材料价格正在逐步回归正常,今后很难再有获得超高额利润的机会了。”
金太阳工程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比预期的还有距离。主要原因是太阳电池成本和电池的供应。2009年当时的国际市场很好,国内电池厂家主要是出口,出口利润高。国内尽管补贴,但也没有出口的利润高。很多国内的业主都买不到电池,这样影响了“金太阳工程”项目的按期完成。“去年,我们对金太阳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调整:对电池、逆变器、蓄电池等供应商进行了入围招标。业主只能从入围的企业中选择产品,供应商须承诺按时、按质、按承诺的价格提供产品。应该说,这一措施对降低光伏系统的总体造价,推动批准项目按期实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今年因为国际市场补贴下降,市场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光伏电池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据郑方能介绍,基于新的形势,今年三部门协商对金太阳工程做了一些调整,不再限定光伏组件等只能由入围企业供应产品的规定。
政府需要考虑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进行适时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业主可根据需求,向信誉好、质量高、成本低的企业求购产品。主要的目的是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参与金太阳工程的实施。
“现在虽说是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其实还是补贴给业主。比如说电池组件本来是每瓦12块钱,业主向供应商付6块,还有6块由国家补给供应商。也就是说业主花了6块钱买了12块钱的东西。
目前,光伏发电还有上网的问题,存在某些政策瓶颈,特别是用户侧并网问题。当然也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光伏国产装备还未成体系发挥作用
“归根结底,要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要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生产线关键装备基本都是进口的。进口设备非常贵。一套生产线好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考虑到折旧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还有维护、配件更换都是很大的支出。”
郑方能说:“近几年国产的装备也在研发,但总体上还没形成体系,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光伏电池成本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补贴不能是长期的,但国家对产业的扶持不变
问及目前国际补贴降低的原因,郑方能向记者表示,第一、国际上光伏市场发展好的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是实行的固定上网电价政策,像德国每年光伏上网电价按9~11%的速度递减,以期尽快实现光伏平价上网(光伏并网电价和用户用电电价平衡),每年高出常规电价的部分全民分摊,这几年,光伏安装量连续超过政府预期,补贴额度增加,德国等政府加快降价,有的还限制每年的安装总量。政府补贴不能是长期的,考虑到光伏发电市场的培育有一个过程,政府的补贴只是在某一阶段拉动市场、促进高技术及产品向产业转化,就像小孩刚学走路时,需要大人扶持,待学会走路后,大人就不用扶了;第二、随着技术进步和产量的增大,补贴电价逐年降低符合客观规律。欧盟预计2020年之前,欧盟所有国家都可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到时政府就不用补贴了。今年国际市场总体还是预计快速增长,只不过产能的增加更快,特别是我国光伏产能持续超速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措施,政府不会无止境地拿公共财政的钱去补贴太阳能产业。当然,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国家将来还会出台一些新的激励措施和相关政策。政府补贴太阳光伏产业是基于将来其发电成本完全可以和常规能源竞争,随着常规发电电价的升高和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当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常规能源可以竞争时,政府就完全不用补贴了。”
“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补贴500MW以上的光伏发电,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单位KW补贴力度也会逐步减少。三年以后可能还需要继续支持,如何支持及支持多大安装量,我们几个相关部门会再研究。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扶持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是明确的,不会改变”。
降低成本,除规模化应用外,最重要的是技术提升,特别是转化效率的提高。目前,太阳电池的效率晶硅电池,规模生产平均效率也就是15%~17%,非晶薄膜电池5%~7%左右,用全进口生产线有到9%的。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近期晶硅电池发电系统效率达到20%以上,薄膜电池达到10%以上,甚至更高。效率的提高,发电成本自然会降下来。另外,光伏除太阳电池组件的成本持续降低外,平衡系统的成本降低速度更快,我们国家太阳光伏系统的建设成本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
“现在在太阳能资源好的地区一块钱左右的发电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也是比较客观的,低于一块钱,比较困难,可能造成企业的亏损。近年来,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下降,但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出现超低的成本价。当初,我们预计‘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一块钱以下,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据了解,现在可能已经实现了,但这种实现不完全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包括产业规模扩大、专业分工越来越完善、标准化和规范的应用以及汇率的变化等。所以成本下降的因素不能笼统地说。”
据郑方能介绍,在“十二五”期间,在太阳能方向进行材料、器件、生产装备和系统全产业链整合布局,重点支持三个方向:即:先进的电池技术、先进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接入电网技术以及太阳能电池的装备制造技术。
就近来意大利等国下调光伏发电补贴的事件,郑方能表示,主要是基于市场行为,政府不能干预太多。至于国内的价格战,如果是恶意的降价这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样需要政策来规范。现在因为产能的增长大大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价格回归到合理的价位也是大势所趋。一些小企业原本成本就高了,该淘汰就得淘汰。因为现在太阳能行业相对门槛比较低,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有点钱就可以投资,没有技术也可以做,这样的话,成本自然就高。通过价格回归到理性的价格以后,那些价格高的自然就得淘汰了,这是市场调节,是合理的。如果是人为的压价那就是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充分竞争以后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