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骗补调查乱象:新能源汽车或不进则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境尴尬,刚刚在2015年创出近40万辆纪录,在新一年春天却因“骗补”调查而停滞。中国新能源汽车该往何处去?第一电动网编辑部特此发表新能源汽车“骗补”系列评论,以求凝聚共识,继续前行。此文为第一篇。

时间来到了2016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中人,感觉却回到了2013年——那个新能源汽车政策延宕九个月,拔剑四顾心茫然,进退两难的时节。

一切源于新能源汽车的“骗补”调查。早在2015年4月就已经出台的2016-2020中央补贴办法悬停,修订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地方推广政策或者延迟出台,或者出台了也不执行,只等中央明确政策。企业界心绪未平:调查组强势入驻企业,详查账目,上溯供应商,下及买车人,先不论骗补与否,企业的底细被官家如此窥探,安全感顿失。甚至还有同行去世或被查,兔死狐悲,大家期盼的阳春,生生变成了严冬。

进退失据之际,我们检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我们的结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应当凝聚共识,继续前行。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本逻辑未变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骗补”等新能源汽车的负面新闻广泛传播,主管部门也严肃表态将严查。此外,业界人士在与各个层级政府机构交办业务时都感受到,政策执行陷入停滞。全国除了北京等少数市场,私人购买电动汽车也大不如前。

这让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大问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会不会取消?工厂还要不要扩产能?还要不要买电动汽车?……

不如,我们回望来路,翻找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本逻辑:我们是否饱受燃油车排放引致的空气污染之苦?我们是否有原油过分依赖进口的能源安全之虞?我们是否期望中国汽车工业抓住电动化趋势奋勇争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骗补调查乱象:新能源汽车或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