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袤的河西走廊,一望无际的风机、光伏板在大漠戈壁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铁塔银线沿着祁连山脉向远方延伸。
根据《中国风能资源评估报告(2009年)》,甘肃省有效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可装机容量约8200万千瓦;太阳能总辐射量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据保守估计,仅河西地区技术可开发量就高达1亿千瓦以上,堪称“无限风光”。
然而,大量光伏设备和风机处于闲置状态——浩大的新能源工程未能给甘肃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却深陷弃风、弃光、限电的“囧途”。
国网甘肃公司调度中心主任陈振寰介绍,“2015年,全省风电利用小时数仅为1184小时、弃风率达39%,光电利用小时数仅为1061小时、弃光率达31%,弃风、弃光电量高达108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可发电量36.97%。”而甘肃更是全国弃风、弃光问题最严重的省份,弃风、弃光严重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弃风弃光最重要的原因是新能源爆发式增长与市场消纳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电网能接纳多少风电和光电,直接受限于有多大的调峰能力。”陈振寰介绍,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电网波动大,调峰技术不足等限制着新能源电力的输出。
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中心主任汪宁渤介绍,风能光能丰富的地区消纳能力不强,而能源需求旺盛的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却受跨区特高压输送通道建设滞后影响,电网无法按规划实现电能跨区输送,造成可再生能源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据相关专家分析,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消耗减少,也使得使风电、光电这对“新生儿”雪上加霜。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甘肃售电量持续负增长;与此同时,近年来甘肃省新能源装机却猛增,电力电量出现了大量富余。
不仅在甘肃,西北地区弃光已呈现严重化的倾向。
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2016年一季度光伏发电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全国弃光限电约19亿千瓦时,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和宁夏都进入弃光严重的行列。
新疆和甘肃是最早出现弃光的地区,2015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首次公布光伏发电运行情况时就显示,甘肃省弃光电量11.4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弃光电量5.41亿千瓦时,弃光率19%,弃光开始露出端倪。
此后弃光现象开始严重,西北地区同时又是风电装机规模大、增长迅速的地区,造成新增的光伏发电步风电老路,弃光现象开始逐渐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业内人士预测说,宁夏将会很快进入弃光严重地区。
不过截至2015年底,弃光严重地区依然还是新疆和甘肃,而且到去年年底,新疆和甘肃弃光形势比2015年上半年有所加重,甘肃弃光率31%,新疆弃光率26%。
虽然国家2016年以来出台了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措施,但从一季度数据看,效果并不理想。
西北地区弃光率提高,与当地正在推动的电力交易新规定有关,甘肃、新疆、宁夏在没有对新能源制定保障性发电时间的情况下,推动新能源进入直购电交易,影响了新能源企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