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庭或企业在安装光伏系统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屋顶并非平整划一,同一面屋顶上存在不同的倾斜角度。比如,一部分区域倾斜30°,另一部分区域倾斜 10°。这种复杂的屋顶结构,其实会给光伏发电带来隐藏的 “小麻烦”。
为什么倾斜角度不同会有影响?这要从光伏组件的发电原理说起。光伏组件的发电电流与接收的太阳辐照强度直接相关,而倾斜角度正是影响辐照吸收的关键因素—— 角度合适时,组件能更充分地捕捉阳光;角度过缓或过陡,则可能减少辐照吸收量。
假设我们想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30° 和 10° 倾斜区域的光伏组件串联成一个组串。此时,问题就会显现:假设30° 倾斜的组件因接收辐照更充足,能产生 10A 的电流,单块组件可实现 400W 的满功率发电(按工作电压 40V 计算,40V×10A=400W);而 10° 倾斜的组件因辐照较弱,只能产生 8A 的电流。
但串联电路有个特性:整个回路的电流会由“最小电流” 决定。也就是说,在这个组串中,所有组件的工作电流都会被限制在 10° 组件的 8A。这就导致 30° 组件的发电功率被迫 “降级”:原本 400W 的组件,此时只能输出 40V×8A=320W。如果组串中共有 8 块组件(2 块 10°、6 块 30°),整个组串的总功率就变成了 320W×8=2560W,发电效率大打折扣。
这时,智能光伏优化器就能发挥“救场” 作用了。通过在组件上安装优化器,每个组件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独立调控:10° 组件的电压将会降低以将其8A的电流抬升至10A,而30° 组件则能释放原本的 10A 电流,保持 400W 的满功率输出。同样以 2 块 10°、6 块 30° 的组串为例,总功率会变成 320W×2 + 400W×6 = 3040W。对比之前的 2560W,相当于挽回了 18.75% 的发电损失。
晟高自主研发的智能光伏优化器,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最大化屋顶利用面积,为用户创造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长期的能源收益,而且还能够显著降低运维和维护成本,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阴影遮挡:在复杂的光照环境中,阴影往往是影响光伏系统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晟高智能光伏优化器通过精准的智能调控使每块组件都可以在其最大功率点工作,而不受同一组串中其他组件的影响,有效减轻了阴影对系统整体性能的负面影响,从而最大化利用屋顶面积。
组件不匹配:由于光伏组件间存在的性能差异,往往会导致系统整体发电效率的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加装优化器成为了一个更具经济性和实效性的选择。晟高的智能光伏优化器通过先进的组件级MPPT算法,实现了对各个组件性能的精细调节,从而充分发挥每个组件的潜能,提升系统整体的发电效率。
系统可靠性:在追求高效的同时,晟高同样注重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我们的智能光伏优化器系列产品,凭借其组件级别的精准监控能力,能够迅速定位并识别问题组件,从而显著提升运维效率。通过云端结合晟高自主研发的iSungo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用户只需通过一个APP即可实现全面的综合能源管理,这种一站式的监控与操作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电站的长期运维成本,更确保了整个光伏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用户带来更加稳定、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