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头剪刀布”的相互牵制到“源网荷储智”协同一致的发展,看似矛盾对立的个体之间,其实隐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136号文”将新能源发电拉入电力市场化交易之时,人们已经不得不开启绿电产消的新模式,而新模式下,打破原来能源的边界感至关重要。
国际能源网在2019年首推的『三人行』栏目至今已经走过六年的时间,六年的时间里,栏目探讨过光伏行业企业的生命力、光伏企业的品牌价值、光伏产业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光伏的内涵与外延等等一系列话题。经过六年时间的锤炼,这次『三人行』栏目组准备跳出舒适圈,打破边界感,从“光伏”跳到更宏观的角度探讨新能源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
8月9日上午,『三人行』直播再度开启,此次『三人行』以“石头剪刀布——源网荷储智”为主题。
三位嘉宾——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以及国际能源网总裁、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做客固德威的“零碳小屋”,探讨源网荷储智领域的技术突破、商业化路径创新与跨主体协同机制,旨在为能源产业转型提供前瞻思路与实践范本。
话题一:源网荷储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王英歌:“源网荷储智”是一场关于绿电产消者的革命。大家以前心中的固德威是“中国红,光伏芯”,是分布式逆变器领先者。其实,2020年以后,固德威的战略布局是围绕“源网荷储智”的。
“源”方面,以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结合光电建材/阳台光伏等,将建筑转化为发电单元,让用电主体成为能源产消者;
“网”方面,依托构网技术和微电网技术,构建自主稳定运行的本地能源网络,通过虚拟电厂聚合资源;
“荷”方面,整合热泵、充电桩等核心多元化可调负荷,可形成负荷聚合;
“储”方面,通过户用、工商业储能、地面储能产品技术创新迭代,实现光储深度融合;
“智”方面,以AI驱动,智慧能源WE平台为核心,实现分布式光储充用的数智化管理,提供预测-决策-交易全链条服务,帮助产消者获益。
吕芳:过去十年中,全球各地在源网荷储做出的积极探索,也后来成了中国近十年政策力推的方向,但是,从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储热人造工程之类的案例来看,都缺“智”,或者说还不够“智”。相对于我去过的世界之最大的太阳能储热人造工程,今天我们在固德威小屋,是最小的一只麻雀,但看到了“以一智,牵全身”!我们在政策中经常听到“源网荷储”,我认为固德威作为“源网荷储智”理念的首创者和引领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多出了风云汇际,气象万千!
张福龙:源网荷储智的内涵在于平衡供需和稳定市场。零碳小屋的实践印证了源网荷储智的“最小可行性”。当光伏、储能、智能控制技术成本降至临界点,任何具备空间条件的主体均可通过模块化组合实现能源独立。这种“细胞裂变”效应,如星星之火,推动分布式能源加速发展。
话题二:源网荷储智究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还存在哪些创新空间?
吕芳:“136号文”,如果写进历史,我把它比作是遵义会议般的意义。从这里开始,绿色能源的本质和逻辑开始变化,方兴未艾,真正的市场开始出现。接下来,我们面对的难题不仅仅是最近大家喊的“内卷式竞争”,还有一个同样头疼的问题是消纳难度上升。
2025年1-5月,全国新能源利用率93.7%,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守住90%消纳“红线”面临极大压力。
上一个五年,我们一直说“以降本增效驱动大规模发展”,下一个五年,我们要向“以可靠替代支撑高质量发展”迈进,也是夯实“先立后破”的五年,新能源能够真正“立起来”且“靠得住”,主要就看未来五年。这就是基本盘和本质逻辑。
我的观点是,新能源发电利用为核心的基本盘不会变,但是以非电利用为突破,破解电力消纳瓶颈,绝对是新玩法,也是每个人的生存绝技。所以这里的“荷”不一定是电负载,“储”也不一定是储电,这也是创新空间。
王英歌:中国的能源大战略,来自两个纲领性的战略,一个是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四个革命”是能源消费革命、能源生产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一个合作”是指“国际合作”;另一个战略是大家熟知的双碳战略;总体上一句话来概括: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过去十五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显著标志是电源端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风光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已经形成和煤电在度电成本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电源测建设和电网侧建设速度不平衡,电网调度已经开始吃不消,与东部主力电力需求不平衡,分布式光伏,也是同样的情况,大部分是“一并了之”。配电网的能力建设跟不上电源建设,出现越来越多的红区,电源、电网和负荷侧相互失衡。
“136号文”吹响了新能源电力全面入市的号角,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但实际上事出有因,要通过电力价格的调节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后只考虑电源端建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粗放的运营模式一去不复返了,要结合各省的电价政策进行精打细算了,人脑子算也不够了,需要借助AI,借助像固德威WE平台这样的管家进行电力资产管理才可以。
最近三个月,绿电直连政策来了,零碳园区政策来了,政策是要和“136号文”配套来解读的,本质都是在鼓励源网荷储智。
张福龙:“136号文”让中国新能源政策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上网电价市场化”无疑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了精准调控,产业需要深入探寻契合市场规律的新商业模式。而绿电直连政策解决的是就地消纳的问题。
零碳产业园区解决的同样是消纳和脱碳的问题。通过对微电网标准规范体系的完善,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源网荷储”智能化协同运作,构成了零碳产业园区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微电网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有力的推动“源网荷储智”一体化发展。
源网荷储智的解决方案,能解决新能源消纳的矛盾,让新能源发电从“弃风弃光”到“高效利用”,进而推动新能源电力的市场化转型,使其从“补贴依赖”走到“价值导向”。通过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让电网从“被动调节”变为“主动响应”。
源网荷储智的创新空间的范围囊括,从“单一功能”到“系统集成”功能融合与协同创新。需要从“试点探索”到“全国统一”的过程,进而实现规模扩张与标准统一。最后要从“项目投资”到“生态构建”,实现模式创新与价值共创。
话题三:每一个主体都成为绿电产消者
王英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本身就具有分散型、间歇性的特点。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也只有22%-24%左右,百分之七十几的光都没有转换为电,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家庭、建筑、工厂、园区等等,找到有效的光伏应用空间,扩大光伏电源。
位于苏州总部的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就是一个示范性的光电建筑,它获得了中国绿建三星级评价,建筑综合节能率超过52%,装有BIPV、光伏车棚、阳光房等光伏系统,还有充电桩、热泵等负荷以及储能系统,大厦所用的20%电为自产的绿电,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超过36%。
固德威广德零碳工厂占地面积11.8万㎡,截止到2025年4月共建成光伏5.6MW分布式光伏、储能5MWh,平均年发电量约530万kWh,年节省649.8吨标准煤,减少295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2025年实现绿电占比50%。
可以畅想:未来每一个家庭,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园区,既是电力消费者,又是电力生产者,源网荷储智,人人成为绿电产消者。
吕芳:我一个绿电产消的身体力行者,我的办公场所,我的家、屋顶、储能、阳台、遮阳车棚都有光储产品。我又是一个五蕴至深的人,对待美,不能凑合和将就。这也是我在全行业产品中,选择了固德威“全家桶”的原因。
讲光伏和用光伏不一样,在台风天气看到屋顶没有一点漏水,在晴好天气看见发电量节节攀升,在手机上随时看到光伏绿电的产消数据,定期收到售电进账收益,那种“种太阳”的安心和乐趣,只有用过的人才懂。
张福龙:从零碳小屋到城市能源网络,源网荷储智的实践正在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能源转型的本质不是替代一种能源,而是重构能源生产关系。
当每一个家庭、每一栋建筑、每一座工厂都成为能源网络的“神经元”,中国不仅在探索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低碳路径,更在定义未来能源体系的民主化范式——在这里,能源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商品”,而是自下而上的“公共品”,其分配与调度由千万个“产消者”的集体智慧决定。这种范式,或许正是中国对全球能源治理的最大贡献!
来源: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