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亿纬锂能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61,455.6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7,558.53万元;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6,170.96万元,同比增长14.76%。
在2024年,公司紧紧围绕“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和“质量年”的经营策略,全面推进满产满销、市占率提升等重要经营目标的达成。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产品能力、品牌能力、交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笃实千亿平台综合竞争力。
(1)消费电池持续领跑,交付能力不断提升
消费电池领域,锂亚硫酰氯电池、电池电容器(SPC)两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引领市场。电子雾化器电池截止报告期,已向全球提供超20亿只。消费类小圆柱电池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多个细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带动产品实现满产满销,报告期内出货量增长显著,单月产销量突破1亿只。电动工具、智慧出行、清洁设备等细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在BBU数据中心备电、eVTOL、无人机及飞行器等应用市场,公司与头部客户建立领先产品开发合作关系;在机器人领域,公司围绕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或换电等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产品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电池等,其中部分客户已经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锂亚硫酰氯电池(ER14250/ER14505)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其他锂原产品同样具备应用前景。
报告期内,公司成都小圆柱电池工厂现已投产,马来西亚小圆柱电池工厂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年初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2)储能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升级
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规模与技术水平同步跃升,全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达50.45GWh,同比增幅达91.90%。据能源咨询机构InfoLink统计,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4年12月,公司60GWh超级工厂投产,标志着全球储能产业迈入超大容量电芯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核心产品Mr.Big系列600Ah+储能电芯为行业技术标杆,通过第四代超薄叠片工艺与创新三维集流技术,实现电芯能量效率96.2%(0.25P充放电倍率,25℃环境)。其配套储能系统采用极简结构设计与智能热管理技术,可降低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超30%,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另外,报告期内,公司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初开始量产,支持海外全球交付。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公司海外产能的先发优势凸显;海外优质产能为国际一线客户创造价值,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储能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业务结构优化与技术品牌迭代,引领电池出货量增长
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30.29GWh,同比增长7.87%。车市竞争压力不减,因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电池装机量受到一定影响,呈现波动态势。但亿纬锂能始终与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乘用车领域新增公告的多款配套车型,将陆续交货进入市场。并且随着客户产品调整与优化,新上市车型销量表现亮眼,整体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公司通过客户分类与分层管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助力客户打造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并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客户基础体系,减少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降低经营风险。
公司持续强化在商用车领域所占据的优势地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公司在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份额为12.15%,排名第二。2024年5月公司发布商用车开源电池品牌,9月与合作伙伴完成Z系列(长续航产品)装车下线。公司通过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迭代产品性能,进一步巩固了亿纬锂能在商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4)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创新,驱动全球化业务发展
作为公司第五大战略板块,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技术授权、合作研发及服务支持构建全球化产业协同网络,有效完善产业链布局并推动技术迭代。该模式通过跨国合作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助力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挑战。首个落地项目ACT公司(AmplifyCellTechnologiesLLC)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国内外多个合作项目进入深度洽谈阶段,实现了技术输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为全球业务扩张提供战略支撑。
(5)产业链协同已显成效,全球业务竞争力持续强化
公司持续深化产业链融合协同,通过合资共建等模式实现锂电池主材全产业链覆盖,显著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投产,年产能达镍金属12万吨、钴金属1.5万吨,强化构建国际化镍钴原料供应体系;公司11万吨碳酸铁锂合资项目实现满产并全部产能均已供应公司。同时供应链配合布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强化全球供应链协同效应。
公司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保持长期互利共赢的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链合资公司运营效能,巩固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