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中国华电以产业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发展氢能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决有力保障能源供应,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华电总装机容量2.21亿千瓦,境内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2.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达73.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推进低碳转型,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绿色发展加力提速。大力推进风光电“基地式、规模化”发展,新能源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在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创新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拓宽“新能源+”应用场景,建成投产世界单体最大的华电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践行绿色运营,组建央企首个直属单位级碳资产集约化运营平台,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交易、履约、监督等全链条制度体系,提升绿电绿证市场规模,推动碳资产集约管理。二是战新产业培育壮大。出台发展战新产业“40条”支持举措,制定重大科技项目统筹管理工作指引、创新联合体工作指导意见和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保障意见等制度,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发展氢能、储能、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高端装备等业务,4家子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传统业务创新升级。扎实开展“大规模工业软件焕新”“风电项目‘以大代小’改造升级”等专项行动,推进“三改联动”和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建设,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公司连续两年位列“中国能源企业低碳发展贡献力50强榜单”第一。制定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方案,不断拓展数字电厂、数字流域、智慧矿山等场景应用,上线运行新能源智慧生产管理平台。

强化产业协同,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创新驱动增“绿”。围绕新能源发展,科工产业从专业公司、人才队伍、资质体系和产品供应等方面入手,深化“新能源+产业”开发模式,构建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技攻关,风电专用塔机、海上风电建设等自主产品和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二是产融结合助“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融促产、以融强产,出台《绿色金融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加强对主业发展金融支持,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提升投研水平,增强政策导向的融资创新,聚焦风光电重点区域和大基地建设,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一站式、综合式“一揽子”精准资金解决方案,发行永续债和能源保供债,积极拓展权益资金来源。三是海外发展扩“绿”。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境外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立华电东盟区域总部、华电“一带一路”能源学院,积极推进项目投资、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国际贸易,以“四轮驱动”推动“合力出海”。中国华电投资建设的额勒赛下游水电站每年输送的电能约占柬埔寨全国年发电量的30%,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健全保障机制,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是考核激励增活力。围绕年度风光电发展目标,构建与绿色发展复合挂钩的工资动态分配调整机制,将风光电建设规模指标、新增规模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出台《专项奖励管理办法》,建立登高奖励、揭榜奖励和即时奖励,分类明确新能源发展奖励标准。在年度考核重点任务清单中,设立劳动竞赛专项奖励,2024年前三季度拨付支持经费200万元。二是优化管控提效能。制定《沙戈荒大基地管控优化方案》,推行“管理主体+运维片区+风光场站”的管理模式,深化集约化、一体化管理。在新能源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大对直属单位授权,设立项目公司环节由7个压减到3个,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实施规模化集采、短周期小规模框采和个性化自采“三位一体”精准灵活采购模式,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建设高强度采购需求。三是党建引领强保障。深入实施“四力四推”党建工程,开展产业链创新链党建赋能行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建理论联学、组织联建、难题联解、工作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推动与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设备厂家、电网公司、用电客户等单位的联动协同。强化人才支撑,出台《大基地项目交流援建人员管理有关意见》,通过系统内调配、市场化招聘、校企联合培育等方式,充实前期、基建、生产等关键技术岗位,选派32名干部人才对口援建沙戈荒大基地项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中国华电以产业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发展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