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青海海南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放牧用摩托,看病去刷卡,上学可免费,出门有油路,通讯有手机,牲畜有暖棚……”11月15日记者在青海湖畔草原遇见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一社藏族牧民卡休,他顺口溜似地描绘青海牧区新生活,还屈指数算今年放牧、售羊、毛、皮、维修国道通讯线路等收入6万多元,一家6口人均年收入竟超万元。


州委书记多杰热旦也满面春风地介绍,这是海南藏族自治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州的形象反映。今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可达2650元,要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八。州委、州政府已经认识到,在民族地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定要有新思维,实现新跨越。在“十五”发展基础上,今年更在基础先行、生态立州、资源开发、扩大开放四方面下大功夫,促进牧区农村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海南州委、州政府对“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信心百倍,决心带领干部群众建设环青海湖“六个最大”。即把海南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水电资源生产基地,把共和县建设成为青海六州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基地,把贵德县建设成为青海牧区最大的休闲度假基地,把兴海县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铜矿开发基地,把贵南县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草产业基地,把恰卜恰镇建设成为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镇。


海南已经全面实施以水利、交通、电力、旅游、小城镇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2838公里增加到6015公里,州与县、县与县通油路目标和公路交通条件在全省六个民族州位居首位。全州村通电率由2000年的42.5%提高到87 .5%。实施水利项目329项,解决了9.76万人、120.3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5县县城及部分建制镇的城镇供排水、恰卜恰镇集中供热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草原城镇新生活上了一个台阶;共和县切吉乡塔秀村86家牧户新近搬进了塘格木镇定居,搞育肥,做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环湖草原和黄河上游是海南州生态建设的重点。5年多来,海南坚持稳步推进生态治理,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州5县全部列入实施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县建设项目,加上“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种草1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9万亩、封山育林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海南州具有农牧业、水电、矿产、旅游和中藏药五大资源优势,黄河上游的拉西瓦、李家峡、龙羊峡水利枢纽以及班多、羊曲等中小水电站,为当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能源。年轻牧民赵礼、赵德弟兄俩在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领办的雪峰牦牛乳业有限公司,投产3年多,现在已可以日处理鲜奶30吨,连结着环湖和西宁地带4000多奶牛羊养殖户,其乳酸饮料、纯牛奶、酸奶产品销往西宁、兰州、河西走廊和南京等地。其它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工业不断发展,兴海赛什塘铜矿、贵德尼那电站、可可西里肉业等资源开发型重点工业项目和一批碳化硅、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也纷纷建成投产。


开放开发给这个藏族自治州插上了腾飞的双翅。据州招商局统计,截止10月底,全州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73项,实际到位资金4亿元;全州6年累计到位资金15多亿元,引进项目280多个,引进外资年均递增58%。全州累计走出草原、打工创收的富余农牧民24万人次,又给草原带回3亿元的劳务收入,大大加快了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通”,以及设施农牧业、新能源、新农村建设步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青海海南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