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际原油价格近几个月一路走低,但人们对能源供应的担忧丝毫没有减弱。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努力,丝毫不敢懈怠。
当能源紧缺、油价飘忽不定、气候变暖的阴云笼罩在地球的上空时,世界各国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可燃冰。这种沉睡在海底深处的“干冰”,被赋予了最现实的替代能源的重托。近日,“南海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973"计划专家组的审查。可燃冰首次被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之中,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南海可燃冰资源量
相当于185亿吨油
日前在广州召开的“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指出,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已经探明:达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可燃冰研究专家金庆焕表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9年的调查研究,于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岩心样品。接下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采用多种新技术,对南海北部区域进行重新评价和调查。
中国将在南海优选
可燃冰钻探区
杨胜雄介绍了南海可燃冰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他说,现已基本解决了“有没有,有多少”的问题,接下来就要看“在哪里开采”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优选出一批可供钻探的目标区,准备着手可燃冰的试验性开采,为最终的商业开采作好技术准备。“准备时间可能还需要几年。”杨说,目前还在进行更加深入的环境影响和开采技术研究。
可燃冰被视为石油、天然气之后的最佳替代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记者获悉,南海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已获得国家“973”项目专项支持,该局参与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将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
可燃冰开发利用难度极大
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
但是,可燃冰的开发利用难度极大。按照人类目前的认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80%)和二氧化碳(20%),在低温和高压的共同作用下,甲烷与水结晶形成固态的“冰”球。如果这种冰球被从海底提升到海面,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甲烷气体则人不知鬼不觉地悄然溜掉。甲烷是一种已知的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得多。
据专家介绍说,实际开采可燃冰的技术难度非常大。虽然可燃冰中固化的甲烷总量相当于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一旦沉睡中的可燃冰矿藏受到扰动,包括人为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散失,其结果必然是地球的升温速度进一步加快。百慕大海域之所以成为“死亡三角区”,有一种解释就是那里有大量可燃冰的释放。除此之外,可燃冰开发还可能引发海底地质灾害,地质变动反过来又会引起海底温压的变化,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
尽管如此,可燃冰基础研究进入“973”计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替代能源的探索上加大了投入力度。这之前,可燃冰研发已经被列入“863”计划。国家还承诺,在未来10年内投入8亿元资金支持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可燃冰赶上了好时候,尽管有风险,但为了掌握通向未来能源的钥匙,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前沿技术,中国人没有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