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两岸新能源合作驶上快车道

  “大陆正步入风电规模化开发阶段,具有较强的整机制造能力,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正逐步显露出来。但目前,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等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发展。而台湾地区具有较强的零部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经验,在技术、商务及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今后两岸可以发挥各自长处,进行优势互补,展开长期合作,共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7月27日上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

  在此次交流会上,双方参会企业签署了7项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共建两岸新能源信息交流平台、两岸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框架等。

  “后ECFA时代”里,两岸新能源合作新篇章正翻开新的一页。

  两岸互动已成必然

  “大陆要求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要达到15%左右,同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要完成这两个目标,除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核电和水电,也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这是大势所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李俊峰介绍说,到2015年,大陆地区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到2020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

  不难看出,未来20年内,风电将在节能减排领域以及提供绿色清洁能源等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也为两岸的风电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会上表示,两岸可再生能源产业联系密切,相互融合形成区域优势的趋势十分明显,加强两岸在产业标准、检测认证方面的协调已成为必然要求。

  “目前,两岸可再生能源产品特别是光伏产品,主要依靠欧美的检测认证,在产业发展上不掌握主导权。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将不利于两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刘琦说。

  “新版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的故事人人皆知,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兔子和乌龟除了竞争外更有合作的可能——假如兔子想要过河,它就必须要学会借助乌龟的力量。”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用“新版龟兔赛跑”来比喻两岸风电产业合作面临的新机遇。施鹏飞强调,两岸风电产业不是竞争关系。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曲新生表示,两岸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技术互补优势非常明显,例如,两岸在太阳光电的整个产量超过全球的50%,一旦联合制定出新能源产业标准,那将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力量,也将更快地促进两岸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施鹏飞认为,两岸可再生能源合作前景十分可观,两岸风电从业人员在此次会议上都带来了很好的理念。大陆风电企业现在发展很快,但竞争也十分激烈。而台湾企业更加国际化,相比大陆企业更早地进入了国际市场。因此,如何与台湾企业合作,利用其已经较为成熟的国际渠道,是很多大陆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已有多次接触,在太阳光电、风力发电以及LED等产业已奠定合作基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械与系统所副所长童迁祥表示,两岸需要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产业面临的技术与制造问题,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产业链,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实现太阳光电、风力发电产品的普及化应用,促进两岸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

  从长计议具体合作

  刘琦建议,两岸行业组织、标准及检测认证单位应建立联合研究协调机制,在风电机组并网、设备性能质量、光伏电池组建、逆变控制器等产品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并在检测认证机构的建设方面加强交流,推动形成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可再生能源产业

  “开发海上风电是两岸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海上风电开发方面,两岸有很多地方可以互补:大陆可以为台湾地区提供管理经验,而台湾地区独特的台风风场环境,也能给大陆提供一些重要数据支持。另外,大陆地区的风电机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具备明显的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而台湾地区市场正好需要大量高性价比的海上风电机组,”施鹏飞说,双方的合作空间很大。

  施鹏飞认为,通过这次交流,两岸风电从业人士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切入点,今后则需要通过一些具体项目,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

  但施鹏飞同时坦言,两岸风电交流合作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成功的合作并不是那么简单,前期投资、后期经营等都是需要具体考虑的现实问题。

  作为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整机设备制造商,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则从企业的角度,对两岸未来风电合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优惠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大陆地区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兆瓦级风电机组配套产业链,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台湾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条件。因此,两岸应加强风电领域的合作,在风电设备产业特别是电机和叶片方面,双方的合作将有力推动台湾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

  台湾风能协会产业组召集人卢显卿建议,两岸应通过实际行动加深合作,以两岸现有风电联盟阵容为基础,邀请更多大中型企业、开发基金及金融机构参与离岸风机产业联盟,在共同承担分散风险的原则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切入离岸风机的研发、制造、销售与维修等业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两岸新能源合作驶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