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引发能源界广泛关注。这表明在当前铁腕治污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对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伴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作为清洁动力的风电产业迎来了第二春。
为此,我们走入了作为浙江省机电集团里,最能体现“科技机电”特色的成员企业之一,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风电”)。在中国的风电史上,运达风电扮演了拓荒牛的角色,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风电行业:走向成熟期
经历了两三年的发展低谷期,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以及风电鼓励性政策的引导下,风电产业在2014年快速反弹。2015年,风电行业将如何存在?
运达风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凯告诉记者:2015年是我国风电产业全面回暖后的第一年,政策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并提出了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的目标,风电行业发展前景继续向好。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国家能源清洁示范省”,风电发展环境日趋完善,预计到2017年,全省电力总装机9000万千瓦,其中风电230万千瓦。”
运达风电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叶杭冶认为:“风电行业开始走向成熟期,对风电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2011年起所有并入电网的机组都要进行低电压穿越试验。现在来看,风电机组产品已是成熟的发电装备。未来,风电产业发展将继续向大容量规模发展,向海上发展,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进入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加速调整、绿色低碳为先、智能高效为主的“新常态”。风电行业经过前两年震荡调整,已步入理性发展通道。风电设备行业的市场秩序得到规范,技术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从原来的重规模到重效率、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重装机到重度电成本过渡。2015年,这种行业变革将继续推进,并且促进中国风电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风电”成趋势
2014年11月1日,随着浙江舟山金塘风电场机组正式并网运行,由运达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风电场监控管理系统WindViewer亦正式投入运行。
WindViewer以风电机组运行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实现了风电场风电机组从监控到运维的精益化管理。汇集了机组监控,实时、历史报警数据查询、发电量和可利用率等报表数据查询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风电场精益化管理的水平。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对风电技术产业影响很大。2015年智能风场、智能风电机组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运达风电在申报的19家企业中,专家评分名列第一,取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立项支持。运达风电向用户提供机组产品的同时也提供能量管理系统,根据电网情况和用户负载情况,在调度中心可对风场、对单台风电机组下达调度指令。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对安装在风场的所有机组进行监控。”叶杭冶说。
WindViewer系统的投运,也为运达风电下一步开发风电机组故障预警系统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来源,将风电场维护从被动的故障维修向以信息优化、数据化为基础的预防性检修转变付诸实践。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将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使之成为集风功率预测、风电场能量管理、电能质量监测、运营维护管理和视频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风电场综合信息平台,为实现未来对风电场机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事实上,风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利用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实现远程监控。采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所有的电气控制都由一体化的设计来完成,可以增加用户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电量产出,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应用于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运维当中。随着风电机组的智能化,不同产品将通过标识、感应连接到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互联化将有效推动产品的监控、反馈与完善,为风电产业的各种大数据分析做好准备。
技术创新:运达的标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如今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运达风电起源于科研单位,因此对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着先天的“遗传基因”,在“科技机电”的引领下,公司上下十分重视自主创新,视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生命。
“企业要生存发展,掌握核心技术是根本。”省机电集团副总经理、运达风电董事长杨震宇表示,“我们要把技术创新打造成运达的标签。”长期以来,运达风电坚持创新驱动、自主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最早的18KW机组,我国第一台并网型风电机组到随后的20kW、40 kW、200 kW、250 kW、750 kW、1.5MW、2MW和2.5MW机组,如今已研发出5MW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在机组研发和制造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创新对运达风电而言如“水之源、木之本”,运达能从成立之初十几人的规模发展到现今全国排名第九、销售超20亿、人员过千人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归根到底,靠得是持续不断的创新。
“与别的企业不同,运达始终在做风电,也始终只做风电,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始终坚守,不离不弃。”叶杭冶这样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投身风电整机企业多数采取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许可证的方式组织生产,或者与国外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发生产,企业大都没有知识产权。而拥有的独立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正是运达在竞争中胜出的王牌。目前,运达风电依靠多年科技创新,手中已经握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自2008年开始,运达风电就开始研发抗台风型的风力发电机组,这也是全国首个研究此类风力发电机组的企业。2012年8月的强台风“海葵”来袭,造成浙江多处地区电力、水利、交通、通信设施不同程度受损,但是在宁波穿山电场的运达机组却全部安然无恙。现在抗台风型的风力发电机组已然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科技创新产品。“特色化产品一定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符合市场环境的需求。”叶杭冶介绍,“我们不光要抗台风,还要研究在高温强风条件下机组抗过热的技术。如果该项技术获得突破,将进一步提高运达风电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2014年运达风电科技创新又结硕果,2MW降容低风速机组的推出,使得公司在国内低风速风机的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正是依靠这款拳头产品一举拿下2014年国内低风速机组市场第一的份额。在做好2MW机组开发工作的同时,公司5MW机组已完成机组装配,即将完成项目核准程序,公司新一代机型3MW级机组开发已启动并通过立项评审。
2010年伊始,从国家科技部传出喜讯,运达风电申报的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得到批复,浙江省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在全国风电企业中屈指可数。这一成果的取得着实令运达人引以为豪,是省机电集团秉承“科技机电”、对创新创造孜孜以求的最好回报。2014年已完成“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和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可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风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成为我国风电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产业技术服务的基地,成为我国风力发电技术跻身世界创新强国的有力推手,运达风电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将迎来一场历史性的飞跃。
“自主创新的道路一直是运达所坚持的,也是我们在今后发展中的立足点。”杨震宇表示。我们相信,运达风电必将在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率先探索、作出示范,全面提升“浙江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加快浙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积极贡献。
专业化:人才是根本
运达风电一路发展,最重视的始终是人才培养。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对内自主开发人才,成为运达风电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法宝”。
“我们认为,在企业的发展中,技术、市场和人才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从70年代的科研院所,到如今日益壮大的风电企业,我们觉得收获最多的是优秀的人才、宝贵的经验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这是运达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也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杨震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