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骷髅大白兔 逻辑思语 6天前
本文写于2018年3月6日。
本文就最近单多晶价格大战现象,做一点个人分析,文章比较长,我分为三篇。
这是第一篇,主要讲单多晶价格大战的核心要素:度电成本,大家慢慢看。
1、核心的度电成本
首先,光伏产业有个特点,就是技术路线之争由来已久。
有晶硅和薄膜之间的路线之争,而晶硅内部还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路线之争。
先说说薄膜,首先薄膜的特点是高效、柔性、应用场景广泛。然而薄膜的最大缺点就是太贵,相比晶硅,不管多晶硅还是单晶硅,薄膜基本可以说毫无性价比可言。
既然说到性价比,就说说,在光伏领域,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参数:度电成本。
很多鼓吹单晶的,都只会说单晶转化效率高,可以说是唯效率论。
然而真正在光伏领域,会投资电站的投资商,只要不是人傻钱多的,大都会更关注一个核心参数,那就是度电成本。
(现在分布式光伏火爆,很多单晶厂商忽悠户用光伏用户的时候,只说转化率,从来不提度电成本,导致很多户用光伏的用户,也只会看转化率,却忽视了度电成本这一核心关键。)
因为度电成本是直接关系到,投资商要花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然后可以在未来多少年里获得多少收益。
所以整天说单晶高效的LJ吹,你们怎么不去跟薄膜比高效?
要是高效就能一统江湖,那光伏早就是薄膜的天下了。
所以,虽然薄膜在实验室数据里,可以达到甚至30%的高效转化率,但基本上现实中,不会有人投资电站或者建造分布式屋顶的时候去采用薄膜,因为成本太高,导致薄膜发电的度电成本太高,收益率极低。
随便打个比方,假设一个投资电站用薄膜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用单晶硅得12年,用多晶硅得10年。
那么你作为电站投资商,你会用单晶硅还是多晶硅呢?
正因为,过去十年里,多晶硅一直是几种路线里度电成本最低的,所以多晶硅才能不停蚕食市场份额,一直到2015年多晶硅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85%的绝对统治地位。
正因为度电成本是最为核心的参数,所以这里先普及下,什么叫做度电成本。
所为的度电成本,通俗理解就是发一度电所需要的成本。
这个成本涵盖很多,真正专业计算起来也很复杂。
比如上面这个,看起来很复杂对吧?我们可以先无视。
把度电成本简化为:发电量+初始投资+运营成本。
运营成本属于技术外成本,就不讨论。
重点说说发电量和初始投资。
初始投资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光伏组件价格,一个是逆变器价格。
而光伏组件价格,是整个度电成本的最大头,大概占了40%的比例。
而我们一直在说,降低度电成本,尽早平价上网,靠的就是降低光伏组件价格,以此来降低度电成本。
此外,发电量也就是涉及道光伏组件的转化率,转化率越高,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发电量就越大,那么度电成本就越低。
所以,现在光伏降低度电成本的两大法宝就是,提高转化率,降低光伏组件价格。
这里要说明的是,光伏行业是一个科技技术驱动的行业,随着技术进步,光伏的组件转化率一直是在提高,而同时成本在一直下降。
这才是导致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一直下降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组件转化率和成本,是市场考量光伏组件的两个核心指标。
脱离成本谈转化率,和脱离转化率谈成本,都是耍流氓的事情。
就跟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一个性质。
这也是很多LJ吹,最喜欢干的事情。
如果只谈效率,那薄膜完全可以秒杀晶硅,但事实上,现在光伏市场里薄膜的市场占有率少得可怜,只有3%的样子。
为啥?就是因为度电成本太高。
不过薄膜因为其柔软性的特性,可以在很多特殊场合有应用。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谁也不敢保证,哪一天出现什么黑科技让薄膜成本大幅度下降,到时候薄膜就将卷土重来,重新占领这个广阔的市场。
但这都是后话,至少可预见的5年内,薄膜降本之路还很漫长,这里就先不讨论。
好了,说完薄膜,再说说晶硅。
晶硅,就是目前太阳能发电的主流。
而晶硅分为多晶硅和单晶硅,关于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区别,学术上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我也不是业内人士就不扯太多。
但简单理解起来,倒是很容易,多晶硅就是将自然界里的硅还原提炼后的初步产物,这使得多晶硅内部含有许多晶体颗粒,因此叫做多晶硅。
而单晶硅是在高纯度多晶硅基础上,将高纯度多晶硅通过直拉等手法,提炼成单块晶体,于是就叫做单晶硅。
单晶硅和多晶硅物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
最主要一点是,单晶硅先天在同等条件下,转化率上是优于多晶硅的,这是单晶的优势,也是LJ吹最喜欢说的一点。
但单晶硅是不是没缺点呢?
当然不是,那就是因为单晶硅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单晶硅的制造成本一定比多晶硅高。
因为多晶硅是直接从硅制造出来的
而单晶硅是要经历,硅→多晶硅→单晶硅。
换句话说,单晶硅的生产原料本来就是多晶硅,而且是高纯度的多晶硅,还不是所有多晶硅都可以用来直拉单晶。
所以,相比多晶硅,单晶硅要多一个将高纯度多晶硅进行提纯后,再制造成单晶硅的过程。
因为如此,单晶硅的成本是一定高于多晶硅的。
再者,光伏行业为什么说是一个规模行业,是因为多晶硅的原材料是硅,在地壳含量极高,可以说目前基本用不完。
所以制造多晶硅的原料获取没有任何成本难度,因此只要规模越大,多晶硅料必然就价格越低,再加上技术革新,才有了多晶硅料价格,从08年最高的每公斤500美元,一路下降到现在每公斤只有12美元的价格。
换句话说,多晶硅还有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薄膜为什么不行?因为薄膜含有很多稀有元素,一旦扩产大规模化,就会拉抬原材料价格。
比如说去年动力电池火了,动力电池产能一上去,就导致钴价格暴涨。
这就是原料获取来源,多与少所带来的巨大差距。
为什么多晶硅是最有希望平价上网的技术路线,就是因为它的原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硅,不管怎么大规模扩产,都基本用不完,不可能造成硅涨价。
但是单晶硅呢?
单晶硅的制造原料,却得来自于多晶硅,还是高纯度多晶硅。
换句话说,单晶硅得看多晶硅的脸色。
单晶硅料想扩产,首先得看多晶硅原料够不够多,假如多晶硅料不够多,那么单晶硅扩产只会导致多晶硅料涨价,
所以,但单晶硅想扩产,首先得保证更上游的多晶硅产量更充足。
因为多晶硅可不单单只是供应单晶硅,目前多晶硅料的绝大多数产量还都是供应给多晶硅片,制造多晶硅电池和组件。
换句话说,作为制造多晶硅料的厂商来说,完全不需要在乎单多晶路线之争。
因为不管哪种路线,都离不开多晶硅料。
这也是每一个多晶硅料厂商,一直以来对于单多晶路线之争都不太关心,不像某LJ那样整天上串下跳的到处鼓吹单晶的缘故。
因为多晶硅厂商完全进退自如,有多个选择。而单晶硅厂商则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其他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应该也能理解,为什么单晶阵营会显得那么着急,整天到处说单晶好,单晶高效,单晶必然替代多晶。明明现在单晶的市场占有率还处于绝对弱势,却吼得好像单晶已经一统江湖,而多晶只是垂死挣扎一样。
就是因为,对于单晶阵营来说,并没有第二条路走,一旦被多晶阵营彻底打败,所有单晶厂商都得嗝屁。
而对于多晶阵营来说,就游刃有余多了,哪怕说未来不知道几年后,单晶重新变成主流,多晶厂商也可以转去做单晶。
正如多晶硅龙头协鑫集团一直说的那样,他们一直两条腿走路,单多晶技术路线都有研究,谁性价比高就用谁,而不是很固执的去押注谁,一条道走到黑。
因为单晶硅的这几个弊端,导致单晶硅一直以来性价比都不高。
单晶硅相比多晶硅先天带来的那点转化率优势,完全比不上它比多晶硅更高的价格。
这导致单晶硅的度电成本,一直不如多晶硅。
才最终导致,单晶硅连续十几年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
从十几年前的80%,下滑到15年的13%,最近才重新回升到27%
这里就说到单晶硅和多晶硅竞争核心关键,转化率和价差。
组件的转化率和价差,是影响度电成本的两大核心要素。
度电成本的三大核心要素:发电量+初始投资+运营成本。
组件的转化率直接影响发电量,组件价差直接影响初始投资。
由此可以看出,转化率和价差有多么重要。
从10年前开始,单晶和多晶的转化率,在同等条件下,一直维持在1.5%的转化率差。
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单晶转化率会比多晶的转化率高1.5%
那么在这样的转化率下,单晶要比多晶贵不超过多少,才能有性价比呢?
这里业界有一个普遍的换算后的结果。
那就是,在单晶转化率比多晶高1.5%的时候,单晶硅片每片价格相比多晶硅片,不超过0.6元的时候,单晶所带来的转化率优势,可以抵消贵的这点价格,也就是说贵这0.6元,带来转化率的提高,最后换算到度电成本是划算的。
但是当单晶硅片价格比多晶硅片贵超过0.6元的时候,单晶转化率的优势,就完全比不上价格上贵太多的劣势,会导致单晶性价比不如多晶。
简单说,硅片价格差超过0.6元,最后的多晶硅组件,度电成本低于单晶组件,市场会选择多晶。
硅片价格差在0.6元之内,单晶硅组件,度电成本低于多晶组件,市场会选择单晶。
所以,这0.6的价差,就成了单多晶阵营,打价格大战的核心指标和根本逻辑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隆基董事长之前在2016年SNEC展会上,曾经信誓旦旦的保证,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的价差会保持在0.6元。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隆基的这个承诺,就是在吹牛。
在2017年4月份,单晶和多晶硅片的价差,达到了惊人的2元/片!
也就是说,当时单晶性价比远远低于多晶,如果有人那时候用单晶这个价格投资电站,会比用多晶要多花2-3年才能收回成本。
但为什么,去年会有这样的畸形价格差,还会有那么畸形的单晶火爆现象?
这就要说说领跑者基地这个东西了。
2016年进入领跑者基地需要单晶组件转化率达到17%,多晶组件转化率达到16.5%。
聪明的人这时候就可以看到问题了,正常单晶转化率都比多晶高1.5%,而领跑者基地里单晶只比多晶高0.5%。
这就导致,当时市面上绝大部分,或者说100%的单晶组件都符合领跑者基地要求。
而多晶组件只有20%达到领跑者基地要求。
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天然筛选,导致2016年的领跑者基地许多中标项目采用了单晶组件,而不用多晶组件。
http://www.chinapower.com.cn/gfhyyw/20160815/46858.html
所以,2017年的单晶的畸形繁荣行情是基于两个关键点。
1、领跑者基地的不公平政策倾斜。
2、单晶的金刚线切割应用。
金刚线切割应用,是2017年单多晶大战的一个关键核心,后面会细说。
金刚线切割,是硅片制造里的一项新技术,最早于2015年成功在单晶上量产应用。
在率先使用金刚线切割后,单晶硅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才有了跟多晶硅分手一搏的机会。
而在这时候2016年出台的领跑者基地不公平的政策倾斜,一下子就导致了单晶大火的局面。
才使得在2017年4月份,单晶硅片价格比多晶硅片高达2元的时候,单晶硅片还是依然供不应求。
于是才有了2017年隆基的利润剧增,才有了隆基才去年股价翻3倍的事情。
这都是基本面驱动股价的典型案例。
也因为如此,才有了一堆的LJ吹闪亮登场。
然而,这样的现象,对单晶行业真的好吗?对多晶行业就真那么糟糕吗?
真的单晶要一统江湖,要替代多晶了?
LJ吹,天天喊口号似的说,单晶好,单晶高效,单晶必将取代多晶,真的会实现吗?
我觉得不然。
凡事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我分析之后,我发现,去年的单晶畸形火爆现象,反而是对单晶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
明天晚上我会在《中篇:畸形繁荣的单晶行情》里再详细分析一下。
大家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还麻烦帮忙转发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