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闻资讯
政策|项目|技术

潍柴新推11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投放“大计”

9月1日,潍柴集团携中国重汽分别与三家车辆运营商青岛圣通华、淄博展鸿、滨州同心智行签署总计1100台燃料电池商用车战略合作推广协议,借此加速氢能领域商业化扩张。

此次签约的1100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覆盖4.5吨城市物流车、18吨物流车、49吨牵引车等各系列产品,搭载的潍柴氢燃料电池功率覆盖50-200kW,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投放完毕。

这是继8月27日200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投放之后,潍柴在短短一周内的又一个大型氢能车辆投放计划。

潍柴是国内较早布局氢能赛道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氢能源领域投资超40亿元。

潍柴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海华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特别提出,潍柴氢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几个“第一”:全球第一大规模的年产2万台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基地、行业最高的62%系统转换效率、行业第一长的3万小时以上产品寿命。

不止是车辆

胡海华表示,潍柴需要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闭环,必须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加速实现氢燃料电池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

与之呼应的,多家氢能产业链上游企业参与见证了签约活动,有气体巨头空气产品、中国石化、华润燃气、法液空、山东海化,加氢站相关的氢枫科技、舜华能源、凯豪达能源、康普锐思,以及制氢和储运氢企业华电集团、奥扬科技、中集安瑞科。

这些氢端企业将在氢源和基础设施方面围绕以潍柴为牵头单位的山东氢能社会建设给予支持。

在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导向下,氢能将成为最重要的新兴能源载体之一。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氢能将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山东省正在不断加快氢能领域布局。今年7月,《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出台,这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实现氢能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的突破,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万辆,建成加氢站100座。

山东是能源大省、化工大省,具有丰富的副产氢资源,年平均氢气产量达260万吨左右,居全国首位,主要来源包括氯碱、焦化、冶金、石化等行业,其中可利用的高纯度氢气每年约为10万吨的规模,具备大规模纯化再利用的成本优势,可满足12万辆燃料电池车辆运行使用。

但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带来远超过交通领域的用氢需求,山东省可能很快从产氢大省转变为氢气净需求方。

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山东全省化工行业副产氢企业正积极布局,已初步形成了高品质、低成本、稳定可持续供应的本地化氢源。

在这其中,泰山钢铁、青岛炼化、齐鲁石化、滨化集团、山东海化、明泉集团等企业,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滨州等地建设了成熟的氢气制取、储存和利用氢能供应体系

同时,山东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也较为迅速,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272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一;风电装机容量1795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五。

随着省外来电规模不断扩大和省内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山东面临的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大规模新能源制氢为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参加当天活动的凯豪达、华电集团、奥扬科技都已推出各自电解水制氢设备,可供山东省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

山东多市已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东营依托盐碱滩涂地光伏发电项目和渔光一体生态园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潍坊市滨海区正在开展10万千瓦光伏发电制氢项目;青岛市正在开展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给山东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国家氢能顶层规划的发布又刷新了社会对发展氢能重要性的理解,有了这些天时地利因素,以潍柴为代表的山东本土企业,预计将利用已有优势,进一步深挖潜能,超前布局,联合上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建设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氢能商业示范合作样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能源资讯网 » 潍柴新推11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投放“大计”